• 繁體版
  • 无障碍
  • 本站地图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合水>乡镇概况

乡镇概况

发布时间:2025-02-07 15:20:53

【字体:

西华池镇 

西华池镇位于合水县西南侧,是县城驻地镇。相传宋时城南沟掌有一湫,水清位高,荷花盛开,景色华丽而得名华池,又因周边已有东华池,故名西华池。全镇共辖8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农业人口5716户23236人,总土地面积128.5平方公里,地形山、川、塬兼有,以塬地为主,境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藏资源,甜永高速、211国道和西合公路等穿境而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十分优越。

西华池镇底蕴深厚,是政治文化名镇。境内发掘齐家文化遗址及文物点随处可见,有国家AAA级旅游景点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被誉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有兔儿沟西周墓葬群,被称之为庆阳先周文化的缩影。西华池镇是南梁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西华池战役等历史事件在境内发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西华池镇物产质优,是经济发展强镇。西华池镇苹果、瓜菜、食用菌、劳务四大产业初具规模,精品富士、大棚甜瓜、优质黄花菜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备受青睐。地方工业发展迅速,各类工业、农业、物流仓储企业竞相入驻,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持续壮大,百跃乳业、振海塑业、蓓蕾金菜等骨干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全镇小麦、全膜双垄沟播种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亩;留存果园1万余亩;种植蔬菜1600余亩,有师家庄村食用菌种植基地1处,种植平菇、羊肚菌等特色食用菌5种;年末猪、牛、羊、鸡存栏稳定在10万只以上;年均输转外出务工对象6000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甘肃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西华池镇区位优越,是陇原宜居佳镇。西华池镇位于合水县城,甜永高速、银西公路和西合公路等穿境而过,雷西高速60公里直达庆阳机场,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城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水、电、路、房、网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服务功能一应俱全。且地处北纬35度北温带养生宜居区,东侧毗邻“天然氧吧”巍巍子午岭、西侧紧靠黄河支流马莲河,是陇东生态宜居最佳地。 

老城镇 

老城镇位于合水县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东邻蒿咀铺乡,南接板桥镇,西连华池县城壕镇、庆城县南庄乡两乡镇,北接华池县林镇乡、城壕镇两乡镇,“两河三线”(县川和北川河、雷西高速、309国道线和西合一级公路线)穿境而过。全镇共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46个村民小组,2638户10622人。镇直单位10个,村学5所,属子午岭林缘乡镇,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总土地面积26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万亩,林地15140.59公顷,草地8354.16公顷,平均海拔1063米。年平均气温在6.5℃—8.5℃之间,年日照时数2100—2500小时,无霜期年平均151天,年降雨量550—60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主导产业以苹果、奶羊、瓜菜、食用菌为主。

这里是经济发展大镇。近年来,老城镇持续培优培强“苹果、奶羊、瓜菜、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全镇苹果种植面积3400亩,现有镀锌钢架瓜菜大棚260座,连栋大棚2栋,种植各类瓜菜3100亩(设施瓜菜350亩),牛存栏3942头、羊存栏38298只、猪存栏2441头。富裕、和谐、美丽、文明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已具雏形。

这里是千年文明古镇。老城镇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蟠交县治,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习称城关,又因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城”。1949年9月前为合水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有著名的圣公泉遗址、仿古城墙、流芳亭和追思亭。

这里是交通商贸重镇。老城镇为整个县川的物流商贸中心。近年来,累计完成柏油(水泥)硬化道路45条198.63公里,构成了老城镇道路交通“三横七纵”的网络格局,让“枢纽之城”更加名副其实。

这里是红色文化名镇。曾经发生过著名的“三打合水战役”。一打合水城,红军获全胜,二打合水城,活捉翟大勋,三打合水城,王震出奇兵。为纪念牺牲在战争中的256名革命烈士,在西关二郎山修建老城烈士陵园1处。

这里是生态宜居美镇。全面提升打造309国道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3处,打造绿树花廊42公里,栽植观赏花木10.1万株,围绕发展庭院经济栽植特色林果2.53万棵,全面提升镇村颜值。 

太白镇 

太白镇地处子午岭腹地,位于甘陕两省四县(合水县、华池县、富县、志丹县)交汇之处,是甘肃东大门,有秦汉之“要塞”、隋唐之“咽喉”、元宋之“关卡”、明清之“重镇”的称呼。青兰高速穿境而过,国道309、柔太公路交汇于此,太华一级公路(国道671)正在建设之中。全镇辖6个村委会、1个社区和3个国营林场,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58人,总面积119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94.6%。4A级景区子午花溪谷和3A级景区陕甘红军纪念馆地处于太白镇。太华公路(国道671)被誉为“中国最短的国道”“中国最短的一级公路”,全长仅74.2公里。太白镇2014年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七部委命名为“全国重点镇”,2019年被省林草局命名为“省级森林小镇”,被誉为“庆阳后花园”“天然氧吧”。202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红色福地名镇。太白具有鲜活的红色元素,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锡五、边金山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太白战斗和生活过。1930年10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太白起义,打响了甘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第一枪”,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二十六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太白境内发生了倒水湾整编、莲花寺整编、习仲勋“两请”徐治贵等重要历史事件事迹影响深远,境内现存各类红色革命遗址遗迹18处。特别是陕甘红军纪念馆、倒水湾整编遗址、太白红色记忆园的建设修复,真正把太白融入了以延安、南梁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圈。

生态康养大镇。按照“全域布局、整体规划、系统打造”的思路,以创建“生态康养高地、红色旅游福地、露营观光胜地”为目标,加快构建以子午花溪谷景区为龙头、连家砭——太白10公里精品旅游线路为纽带、文旅融合民宿示范点为集散中心、“烟景里”、薛王稻庄、范公山山地越野线路、子午山舍、太白起义记忆园等景点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太白生态康养接待中心、生态温泉浴场正在建设之中,西湖山庄(亲子乐园)即将开工建设,积极发展踏春度夏赏秋冬游、休闲观光体验等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力争把红色康养旅游产业做成促进合水经济增长新的引爆点,全力打造全国红色康养旅游示范镇,持续带动群众收入增长。

陕甘边贸重镇。充分利用国家棚改政策,对小城镇风貌进行了改造提升,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采取总体规划、梯次推进的举措,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招商引资等投资1.8亿元,实施生态湿地、生态康养接待中心、生态温泉浴场等项目,现正在建设中。计划引进尚安国际垂钓中心在太白投资3000万元,盘活原有废旧水体,新建标准化、现代化垂钓中心1处,可容纳400-500人赛事垂钓,带动建成民宿50家以上。计划建成滨河景观带4.2公里、前门后店民俗小吃一条街2条,盘活门市56家,沿河湖发展夜间经济。建成后,预计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将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合水红色康养旅游产业的引爆点。

特色产业强镇。太白是陇东地区唯一种植水稻的乡镇,以特色水稻为抓手,在莲花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培育建设产业振兴综合体,形成集育种、育苗、种植、管理、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效种植综合体。目前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以上,带动葫芦河流域可达12000亩。太白白瓜籽更是享誉西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亩。太白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地膜玉米种植稳定在3万亩,苜蓿及其他饲草5000亩以上,青储饲草、黄储饲草近万吨。境内资源丰富,尤以太白八宝(野生羊肚菌、野生中药材、野生蜂蜜、野生黑木耳、太白大米、太白白瓜籽、太白黑猪肉、太白山兔)为盛,通过直播带货方式销售农特产品,真正实现“小山货”有大作为。

陇上江南小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不知陇上也有好风光,太白镇地域特色明显,子午岭风光旖旎,素有“庆阳后花园”、“陇上小江南”“天然氧吧”之美誉。一年一度的插秧节、美食节、康养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是太白特有的乡风民俗。犹如诗画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独具风格的农家小院,恬静舒缓的生活方式,风格独特的土家美食,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展现了黄土高原上别具风格的江南风光。 

板桥镇 

板桥镇位于合水县北部,因明清时期马莲河上架木板桥曰:“马过木桥蹄打鼓,鸡食铜盘嘴叨锣”而得名。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一川横纵(县川),双塬对峙(太白坳塬、定祥塬),三水争流(马莲河、县川河、瓦岗川河),四路贯通(青兰高速、银百高速、国道211线、309线)”,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67个村民小组20083人,辖区东西最大横距1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万亩,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悠久。世界个体最大的剑齿象“黄河象”在这里破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板桥白黄瓜”享誉海外。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对标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经济发展日升月恒,绿色工业“追风而遇”,现代农业“踏风而行”,低碳经济“乘风而起”,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产业效应渐次彰显。生态环境日臻美好,协同推进大治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走深,污染防治靶向到位,“三园一屋一净”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高效实施,山清水秀、天朗气清正在成为板桥最普惠的生态福祉。民生福祉更有质感,养殖经验全面推广、和美乡村纵深推进、便民服务下沉“村口”等一项项固脱贫、促振兴的有力措施落地生花,结对关爱“人人享”、水电房煤“家家有”、四好公路“村村通”等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措施遍地开花。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落实,基层网格全域覆盖,公共安全“事前预防”更加有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态势良好,“平安指数”“发展指数”互促互进、协同发力,“平安板桥”名片更加夺目。和美板桥繁荣昌盛,全镇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全国文明乡镇“榜上有名”,省级文明乡镇“收入囊中”,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顺利完成。在守望相助、并肩前行的道路上,新时代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全镇人民心中。

马莲河畔人勤业精、古象故里山河日新。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锚定中央、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抢抓有利机遇,把握“稳”与“进”的张力,保持“质”与“量”的平衡,在建设庆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上挺膺担当,在聚焦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上先立后破,在加快建设和美板桥中笃行实干,凝聚起各方合力,持之以恒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板桥实践的崭新局面

何家畔镇 

何家畔镇位于县城西南马莲河西岸,距县城39公里,东隔马莲河畔与西华池镇、吉岘镇相邻,南与宁县瓦斜乡接壤,西靠西峰区什社镇、温泉乡,北与庆城县赤城镇毗连。全镇辖8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5189户17387人。全镇国土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25.56公顷,耕地3.8万亩,其中果园面积2.4万亩,全镇有果箱厂、果筐厂、果袋厂及果品储藏企业9户,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是全县苹果大镇、2023年国家级产业强镇。有机关单位12个,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5所,教学点3所,幼儿园8所,教师175人,在校学生1943名,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8所,床位34个。镇文化站1处,文化广场9处,党建主题广场3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处,乡村文化大舞台8处,农家书屋9个,藏书5.7万余册。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省委“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要求,紧盯市委、县委决策部署,按照“一带两点三区四线”(一带:川区食用菌种植示范带;两点:奶羊养殖示范点、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三区:“气化合水”工业园区、苹果全产业链示范园区、产白村苹果矮化密植+郁闭园改造核心示范区;四线:沿川、白铁、显头、盘马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线)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镇村党员干部积蓄动能、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合水实践贡献何家畔力量。

吉岘镇 

吉岘镇位于合水县西南端,距县城10公里,素有合水“南大门”之称。全镇共辖8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98户14855人,土地面积73.63平方公里,耕地3.06万亩,林地面积6.07万亩,森林覆盖率56%,地形以塬为主,山、川兼有,农业基础相对较好,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高粱、糜谷、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苹果、设施瓜菜、核桃、黄花菜等,畜牧产业有奶山羊、肉牛、猪、鸡等。202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吉岘历史文化悠久。固有“集贤”之称。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结庐居住、繁衍生息,以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书写了古老的人文历史。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涌现了诸多仁人志士,孕育了许多传奇故事。尤其是望宁堡、落凤台、铁李川等历史遗迹和刺绣、剪纸、绘画等民间艺术,书写了吉岘悠远的人文历史和辉煌的发展成就。

吉岘特色产业明显。按照“塬面优质苹果、川区特色菌菜、因地种草养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镇苹果种植面积5125亩,为密植园投放现代化采摘平台1套、施肥机1台、割草机1台,安装照明设施40套、防护栏2360米、铺设园艺地布80亩,为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示范。建成川区千亩瓜菜基地2处,年种植各类瓜菜2500亩以上。建成奶山羊繁育中心1处,全镇羊只存栏5000只、牛存栏800头、猪存栏6000头。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不断繁荣发展。

吉岘生态环境宜居。吉岘镇抢抓“三园一屋一净”工程和绿树花廊建设机遇,拓宽改造村主干道23公里,更换公路行道树10公里,打造绿树花廊景观带30公里,整合“一事一议”环境整治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在西合沿线村庄农户房前安装新型太阳能路灯214盏。营造了“时时见绿树、处处有花香、人在画中游、景在村庄留”的清新宜人、静谧美丽的人居环境。

吉岘基础设施完备。全镇8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村组主干道25公里,全部实现村组道路硬化,西合公路穿境而过,自来水管道入户率100%,建成水冲式厕所1485座、洗澡间250个,建成标准化改厕服务站8个,污水处理站2个,全镇实现了农网改造,群众“安架”、“T”字包角型住房规格高,水电路房衣食住行方便无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7元,全镇呈现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固城镇 

固城镇位于合水县城东南部,地处子午岭西麓,为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国所筑,因筑有古老而坚固的城池而得名。东北连接太白,西北依太莪、店子两乡,西邻西华池镇,南与段家集乡、宁县盘克镇接壤。辖4个村民委员会、29个村民小组,共2190户9843人。土地总面积253.1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富集。境内物华天宝,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栎、杨、桦、松、柳、柏等林木资源28科70余种,野生中草药达150种以上,金钱豹、梅花鹿、黄羊、狐狸、野猪、獾、兔、雉等100余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

生态环境宜居。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固城河、北川河两条河流,新村水库、香水水库、大山门水库3座水库,地形以山、川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6%。留存有秦直道、午亭子、古城堡等文化遗址多处。

特色产业兴旺。全镇耕地面积2.56万亩,主要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瓜菜、菌菇、奶羊三大特色种养殖业,建成董家寺、王昌寺千亩设施瓜菜生产基地2处,王昌寺千亩高原夏菜基地1处,董家寺、固城村食用菌生产基地2处。

保障设施完善。有中心小学1个、幼儿园1个、教学点4个,学生227人;建成综合文化站1个、村级分站2个、农家书屋4个,配备图书7000余册;建成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所、互助老人幸福院4个。

 肖咀镇 

肖咀镇位于合水县南部,山、川、塬皆有,罗段公路纵贯全境,镇中心距211国道9.5公里、距宁县高铁站26公里、距银百高速合水南入口12公里。镇域面积7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7万亩,林地0.63万亩,年平均气温10℃,年均降雨量588mm,全年无霜期190天,地理位置优越,路网交通便捷,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宜居,古时以肖姓多集居于此,故名肖咀。全镇辖6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下设7个党支部,40个党小组,6个镇直管理单位,现有农业人口3802户15128人,常住人口2973户11051人。主导产业主要以种养殖及劳务输转为主。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县级文明乡镇”、“合水县平安乡镇”、“合水县劳务大乡”等荣誉称号。

肖咀镇人文历史“厚重”。境内石家冢子汉墓群纵贯石家老庄村南北;唐初右监门卫将军魏哲之墓出土于肖咀村;宋绍圣五年修建的翠峰山古寺现存世卓堡村翠峰山,属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原合水县游击大队队长石秀山、革命烈士石道发、赵玉亮、赵良奇、赵明发、石道升等出生此地,永垂不朽。

肖咀镇基础设施“完备”。辖区内共有水泥、柏油等村庄主干道路33条、47.5公里;高、低压农电线路70余千米,高压水塔15座、自来水管道入户率100%;卫生厕所改造2600余户,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公厕7座,建成高标准改厕服务站3处;群众“安架”、“T”字包角型住房规格高,危房(窑)全部清零,水电路房衣食住行方便无忧。

肖咀镇自然资源“富集”。镇内战略储备煤炭探明储量亿吨以上,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均超过千万吨(立方米)级,开发前景广阔;黄花菜、野生黑木耳、羊肚菌久负盛名,甘草、柴胡、远志等100余种中药材及核桃、花椒、槐米等优质土特产备受客商青睐。

肖咀镇生态环境“优美”。境内现有玉皇沟、北沟两大沟系大(中)型骨干坝、淤地坝29座,全镇三北防护林、天然林、公益林等森林覆盖率超过60%,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达280天以上,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绝佳,是拥抱自然、享受天然氧吧及休闲垂钓养生的不二选择。

肖咀镇产业发展“兴旺”。镇内现存苹果园4700亩,年均种植各类蔬菜6000余亩,种植紫花苜蓿、甜高粱等饲草2200余亩,饲草玉米4200亩,青贮各类饲草料1.8万吨以上,年末猪存栏1.46万头、牛存栏4850头、羊存栏7500只、鸡存栏2.8万羽。年输转劳动力4000人次,劳务收入突破1亿元。

肖咀镇民生事业“繁荣”。辖区内有初级中学1所,各类小学8所,幼儿园6所,无一例辍学学生,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6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镇政府年均发放低保、五保、救助救济、养老等各类强农惠农资金2000万元以上,受益群众1万人(次);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年均参合、续保率达到98%以上,群众“幼有所学、病有所医、困有所扶、老有所养”全面实现。

 店子乡 

店子乡古为过往客商憩息之所,素有“千年驿站”“打火店子”之称,位于合水县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东接太莪乡,南与固城镇相通,西连西华池镇,北靠板桥镇。全乡辖4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有党支部7个,党员315名,机关单位6个,学校5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所,个体工商户25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私营企业33家。行政区划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总户数2461户10972人,三类户66户274人,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8元。

近年来,店子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聚焦“三大关键”(工业强乡、农业富乡、治理兴乡)、强化“三大支撑”(项目招引、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抓实“八项重点”(有效衔接提质增色、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乡村扮靓颜值、项目建设厚植基础、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平安创建成纵深推进、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太莪乡 

太莪乡地处合水县东北部,子午岭西麓,距县城25公里。东接太白,南连固城,西邻店子,北壤蒿咀铺,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海拔在1129米至1657米之间,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北掌村、关良村、太莪村、黑木村、罗塬村、邢坪村),29个村民小组,1766户72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43户2716人,全乡现有“三类户”63户234人。土地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984亩,林地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现有省级文明村1个(太莪村),市级文明村1个(黑木村),县级文明村3个(北掌村、关良村、罗塬村),2020年10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近年来,太莪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统筹脱贫成果巩固、乡村建设、产业培育等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两园三线”(两园:奶羊养殖产业园、乡贤文化产业园;三线:红土林地质风情线、秦直道风情观光线、田园风光休闲体验线)建设,全乡经济稳步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迈出了建设幸福美好新太莪的坚实步伐。建成奶羊产业联合社1个,示范提升奶羊合作社9个,辐射带动分散养殖户30户,新建奶羊技术服务站、实训基地、饲草加工厂各1处,奶羊养殖产业园初步形成。以安集古堡为中心,建成乡贤文化产业园1处,配套建成乡贤广场1个、乡贤路1条、乡愁记忆园1处。引导乡贤以根植乡土、情系乡亲的主人翁姿态,传承家国情怀,发挥积极作用,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充分挖掘红土林、草甸子自然风光资源,在邢坪村建成观景台1处,建成小游园、微景观4处,建成凉亭、联廊、文化墙5处。栽植桃树、杏树5000棵,栽植月季、蔷薇3000株。

 段家集乡 

段家集乡位于合水县东南部,共辖6个村民委员会3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324户12403人,总土地面积7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万亩,森林覆盖率35.68%,这里交通便利,省道318穿境而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先后荣获省级“文明乡镇”、“平安乡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段家集乡按照“紧盯一个目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狠抓两个重点(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培育三条片带(省道318经济片带、罗段路经济片带、王宜路经济片带),主攻四大方面(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乡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增、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3.19元。

蒿咀铺乡 

蒿咀铺乡古称蒿土峪铺。据旧志记载,这里有桃岭飞红、古庙松阴、自响水鼓三景,是过往子午岭的必宿之地,习称好宿铺。后屡经兵乱匪患,秀色大减,蒿草四起,渐称蒿咀铺,相沿成习,始有今名。

蒿咀铺乡位于县城东北县川43公里处,巍巍子午岭西麓,北接华池县、东临太白镇、南与太莪乡接壤,西与老城镇相邻。全乡辖4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394户6277人。全乡境内山、川、塬、峁、梁兼有,平均海拔1600米,是黄土高原典型的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万亩,林地31.6万亩,草地7.6万亩,原始森林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67%。年平均气温在9-12℃之间,年日照平均2250-2600小时,年降雨量平均400-60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蒿咀铺是一块文明发祥地。距今3300多年的地方性土著文化——九站遗址,位于九站村石桥组,属新石器时代后期寺洼文化遗址,出土的近千件陶器,将周人先祖在豳地从事的农耕文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蒿咀铺是一块红色革命地。1933年11月3日至5日,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包家寨子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西北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被史学家称为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

蒿咀铺是一块旅游胜景地。境内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丰富。姊妹双湫、桃李飞红、千年古槐等自然景观闻名瑕耳,石桥仰韶文化遗址、包家寨子会议旧址、秦直古道等名胜古迹独树一帜,秦直古道穿境而过,子午岭风光四季如画。

蒿咀铺是一块产业兴旺地。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三元双向”生态循环农业,羊肚菌、木耳、平菇等食用菌肉质肥厚,清香鲜美,素有“山珍”之誉。传统养殖蓬勃兴旺,全乡养殖肉牛存栏量达到2582头,羊存栏量达到325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