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合水:走好“林下经济”路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今年以来,合水县始终锚定“党建引领、产业兴县”发展方向,以得天独厚的林地资源为基底,打破传统林业发展局限,积极探索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等多元林下经济模式,不仅让闲置林地“活”起来,更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成功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太白镇葫芦河村的林下肉鸡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一只只体态健硕、毛色光亮的肉鸡正活跃在林间空地,自由觅食。这批即将出栏的200余只林下生态鸡,是葫芦河村积极探索林下养殖模式结出的首批“硕果”,也是该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份生动实践。
“我们这儿的林地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好,特别适合肉鸡养殖。把鸡养在林下,它们可以自由活动,吃的是天然食物,这样养出来的鸡品质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太白镇葫芦河村党支部书记孙祥军说。

林下养鸡模式在提升鸡肉品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基于这一点,葫芦河村党支部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实现了“以林涵养、以鸡反哺”的生态养殖效果。这种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正成为葫芦河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孙祥军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担心养不好。但是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我们心里就有了谱。现在看着这些鸡长得这么好,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林下经济的活力,不仅体现在葫芦河村的鸡群里,更绽放在子午岭大山的蜂箱中。在太白镇的连片山林间,一个个蜂箱沿着山势错落有致地摆放,当地村民凭借林区丰富的槐花、狼牙刺、野山花等蜜源植物,让小小的蜜蜂不仅为山林带来了生机,更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生态使者”和“致富蜜”。
“咱们子午岭的土蜂蜜比较好,蜜蜂采的是各种各样的草花和树上的花,天然无污染,最终产出的是百花蜜。我养了40-50箱蜜蜂,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比种地收入高。”太白镇莲花寺村村民高承喜说。
近年来,合水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加大林下经济发展力度,积极开发绿色富民产业,促进林山增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走出了一条以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开发利用集体林地19.38万亩,实现总产值11791.1万元,其中林下养殖产业贡献产值3999.7万元,林下种植产业产值3005.4万元,林下采集加工产值800万元,森林景观利用年产值3986万元,真正让“闲置林地”变成了“增收宝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