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合水:“小木耳”成就富民“大产业”
近年来,合水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机制,全县不仅实现了菌菇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更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初秋时节,走进合水县亿诺家庭农场,眼前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一垄垄摆放整齐的菌棒上,密密麻麻地生长着肥厚的黑木耳,村民们正穿梭其中,忙着采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每个木耳菌棒干货的产量有一斤左右,年收入预计50—60万元。”合水县亿诺家庭农场场长胡永涛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合水县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带农富农新模式。段家集乡引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整合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企业负责菌种研发、技术指导和销售,合作社统一生产管理与标准执行,农户通过种植、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融入产业链,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段家集乡综合执法队副队长计龙龙说:“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群众参与种植、务工、分红。目前全乡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超150人,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这一模式还激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为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提供灵活就业渠道。许多村民利用农闲时间进棚务工,实现“种地务工两不误”,收入结构也从单一农业经营转向“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组合,增强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家里活儿干完,我就来这里务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务工人员李凤凤说。
企业的稳健运营,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信心。合水县宸硕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行订单生产和灵活用工制度,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与市场销路,也创造了大量季节性、临时性岗位,有效适应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随着生产规模的稳步扩大和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食用菌产业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就业带动能力和富民效应。
合水县宸硕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吴发文说:“我们根据每天的采摘数量决定用工数量,目前我们这里有务工人员15—30人,可以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年均3万元左右的收入。”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村到一个乡,合水县通过发展菌菇特色产业,不仅破解了部分群众就业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扎根乡村、收益留给农民的发展路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