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为民 壮大产业富民
在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在瓜菜大棚的棚里行间,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人们总能看到五个熟悉而忙碌的身影,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不辞劳苦地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出主意、想办法,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奉献着对农民群众真挚的爱。他们就是固城乡董家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
联系群众聚民心
董家寺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从1995年发展设施瓜菜产业至今,几经波折,由于缺技术信息、政策扶持,效益不明显,导致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逐渐产生了“宁种1亩粮,不种半亩菜”的思想。为了转变这一现状,驻村帮扶工作队把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作为加快设施瓜菜产业开发、增加群众收入的突破口,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对全村所有农户家庭收入、产业发展、劳动力状况等情况进行了造册登记,了解群众发展意愿,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筛选意向发展瓜菜产业210户,并挨门上户作动员,耐心引导搞说服,为群众讲清了发展产业扶助政策,算清了设施种植与传统种植的对比账,让农户认清了发展产业是市场经济需要和脱贫致富路径,解决了群众在发展设施瓜菜生产方面认识和信心不足的问题。采取算账对比、宣传种植大户实例的方式,引导老户扩大规模,激励新户尝试发展,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了群众参与设施瓜菜生产的积极性。
真情帮扶解难题
“以前种菜少资金、缺技术,种菜难、销售更难,现在政府免费给我们投资投物,驻村干部常年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还建办了瓜菜批发市场,为我们发展瓜菜产业提供了方便。”董家寺村菜农董金水高兴地说。为了激发群众发展设施瓜菜产业的热情,驻村帮扶工作队把争取政策扶持作为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发展瓜菜产业的“输血”之举和扶助之策,日光温室、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新建全部由县乡负责实施,棚膜、压膜线、铁丝由乡财政补贴,菜农只承担土地流转费、籽种、肥料等开支,户均减少投资3万多元,为菜农协调小额贴息贷款200多万元,减轻了群众负担。邀请县蔬菜办专家教授,举办培训8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180份,引进瓜菜新品种12个,将缺技术的35名农户与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成帮联对子,从地块选择、耕作施肥、架棚覆膜、下种育苗到田间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衔接组织12名村组干部、种植大户赴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群众的技能明显提升。针对瓜菜销售难的问题,帮助种植大户领办了瓜菜专业合作社,制作了瓜菜包装箱,为菜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解决了瓜菜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外争内聚促发展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这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小青常对队员和党员群众说的一句话。为了把理念变成行动,驻村工作队多次与村组干部讨论研究,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基地壮大发展思路,在全力抓好王坑崂、坡底等重点区域的同时,全面实施了“连接中间”和“西扩东进”工程,将曹家沟、董家寺、孟家山、韩洼、里庄等村组作为拓展的重点区域,说服、引导、扶持群众不断壮大设施瓜菜生产规模。目前,年种植设施瓜菜1200亩。驻村帮扶工作队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产业的大动脉和主心骨,加大瓜菜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帮助新建新型日光温室22座、各类钢架大棚300座,维修加固骨架大棚175座,水泥硬化道路4.5公里,新建漫水桥1座,新打机井2眼,建高位水池1座,敷设供水管线2.5公里,尾菜处理池86个,22座新型日光温室全部配套了自动卷帘机、小电井等设施,有效地改善了瓜菜生产示范区的基础设施,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