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成效初显
全市全域无垃圾工作开展以来,合水县坚持 以“垃圾不落地,合水更美丽”为目标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环境集中整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抓手,突出全民动员,强化属地管理,狠抓问题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明显改变,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成效初显。各乡镇、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清理卫生死角、农村“三堆”14741多处,清理垃圾杂草27727吨,治理杆线乱栽1414处,整治广告牌1869块,治理乱贴乱画6019处,拆除残墙断壁3657处,整治乱搭乱建1061处14194平方米,新建墙体12731米,铁丝围网20754米。建成垃圾填埋场2处,简易垃圾填埋场(点)67处,污水收集点19处,废旧农膜回收点19处,新建公墓区8处、公共厕所20座、垃圾仓26个,购置压缩式垃圾清运车3辆、小型垃圾收集车2辆、全封闭式三轮垃圾车26辆、人力保洁车143辆、垃圾转运箱141个、分类式垃圾箱380个、景区专用分类式垃圾箱50个、240L垃圾桶444个、垃圾填埋铲车1辆。组建乡、村保洁队92个,调整充实保洁人员502名。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环卫基础设施承载服务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准确定位建设思路。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2017年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要点》、《2017年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各乡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工作机构,确定了专门的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任务,构建了“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建设发展机制,进一步靠实了责任,形成了合力。
(二)抓重点区域,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以“两线” (西华池镇—板桥镇—老城镇—蒿咀铺乡—太白镇,何家畔镇—吉岘乡—肖咀乡—段家集乡—固城乡—太莪乡—店子乡)、 “ 三镇 ” (何家畔镇、西华池镇、太白镇)、 “ 4 个高速出入口 ” (太白、连家砭、老城、板桥)、 “ 5 个交叉路口 ” (罗家畔村、铁李川村、董家寺村、杨沟崂村、板桥村)、 “ 6 个县域出口 ” (葫芦河村、太白村、锦坪村、盘马村、赵楼村、段家集村)、 12 个乡镇“中心村”为重点,突出治理农村“十乱”,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全县整体推进。针对农村垃圾污水乱倒乱泼问题,由环保局牵头,按照“户分类、组收集、村处理、乡监管”的处置办法,对各类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收集、定期清运,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中处理。针对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由农牧局牵头,积极推广使用农家肥和低残留农药,将乡镇废旧农膜回收点采取奖补兑换的方式回收的废旧农膜转运到振海塑业废料回收车间进行加工循环利用;严格划定禁养区,对现有的125个养殖场进行分批升级改造,切实做到环保养殖。针对“三堆”问题,由农村部牵头,对县域内公路沿线残墙断壁、农户庄前屋后“三堆”采取干部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全面进行清理。针对杆线乱栽问题,由工信局牵头,电力、广电、通讯公司配合,对影响村庄整体效果的线杆进行移栽、必要的线缆进行地埋。针对河道、排水渠乱搭乱建、乱倾乱倒问题,由水务局牵头,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聘请5个专业工队对辖区河道淤积污泥、垃圾进行清理,在重点流域栽植绿化树木,并对公路沿线边沟、排水渠进行了全面疏浚。针对房屋乱建问题,由国土局牵头,进一步依法规范土地使用秩序,下实手拆除乱搭乱建,严禁随意侵占集体土地,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三)抓资源整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抓机制创新,不断巩固建设成果。 一是示范带动机制。 坚持内外结合,在集中整治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强公民“四德”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十不” (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乱穿马路、不乱停车辆、不乱贴乱画、不破坏绿化、不损坏公共设施、不说脏话粗话、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好市民主题实践活动、文明乡村、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和卫生文明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带动其他群众提高保洁意识,全面提升城乡品味,逐步达到卫生整洁、环境美化的目标。 二是 包抓责任机制。 整治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县城主干道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六禁”责任制,背街小巷实行卫生责任区专人负责制;各单位严格落实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集中大扫除制度;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实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同时,完善村组清洁保洁制度,责任到人,划片包干。 三是 综合执法机制 。由城管、环保、建筑、国土、工商、水务、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执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重拳出击、铁腕打击。四是管护考核机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组织群众参与讨论,制定完善了《村级公益设施管护办法》和《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推选确定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同时,严格落实“一天一检查、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核”机制,考评结果与财政奖补资金挂钩,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