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以“党建+”七型模式引领助力 不断夯实精准脱贫组织保障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的先锋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示范帮带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我县紧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总体思路,紧扣“一号工程”,立足新形势,找准切合点,按照“党建+”的七型引领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的双促进、双提升。
一、“党建+书记责任”帮带型模式,落实精准脱贫“千斤担”。坚持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同步推进,实施“机制完善工程”,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全面落实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以颁发“军令状”的形式,与24名联村县级领导、31个行业部门、12个乡镇、34个贫困村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出台了《合水县管领导班子和科级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整县脱贫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主要内容,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现场推进等方式,加大工作督查力度,推动精准脱贫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二、“党建+党员干部”服务型模式,配强精准脱贫“排头兵”。把配强农村基层班子作为加快农村基层发展的关键,选派34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将18名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任职,做到贫困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全覆盖。统筹“五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在村工作力量,组成410人驻村帮扶工作队,使驻村工作力量达到80个村全覆盖。所有工作队员认真履行“三联三帮”(联系贫困村、联结贫困户、联建党组织,帮培训、帮规划、帮指导)任务,全力助推贫困村户脱贫。太莪乡关良村支书孟效君,立足本村实际,带领群众发展核桃产业,全村人均栽植面积达到2.8亩。
三、“党建+双联行动”互推型模式,用好精准脱贫“助推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全县80个县直机关党组织与80个村党支部、2477名机关党员干部与385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其中34个贫困村有39个联村单位1656名帮联干部。各帮联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完善“两规划一计划”,争取项目,协调贷款,使脱贫有目标、有计划、有办法。双联干部每年进村入户4次以上,驻村时间20天以上,推行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五访五问”工作法,做到扶贫政策措施信息“三到户”,矛盾调解和事项办理“不出村”,当好贫困户“主心骨”。
四、“党建+两类组织”驱动型模式,夯实精准脱贫“桥头堡”。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依托村级活动阵地,构建“两类组织”(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注入新活力。大力扶持村干部领办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全县由村组党员扶持建办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个;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互助资金为依托,以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建立村级生产资金协会54个,发放贷款115.7万元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使贫困户通过产业链增收致富。
五、“党建+社会合力”联动型模式,吹响精准脱贫“冲锋号”。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群众大会和走家入户等形式,广泛征集群众对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统筹各领域党组织力量,积极搭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组结对帮扶平台,推进各种资源有效整合,水电路田房同步攻坚,改善贫困面貌。老城镇水沟村支部争取省文发集团帮扶资金80万元,注入农村互助资金组织,为群众提供贷款,极大缓解发展中的资金困难。
六、“党建+人才培养”支撑型模式,强化精准脱贫“主心骨”。县上定期举办驻村帮扶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培训班,各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互学互帮互查互促”活动,讲要求,谈经验,提升驻村帮扶工作水平。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和“人才支农”行动,筛选34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确定1个行政村进行技术帮联,为每个贫困村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户。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和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技能,激发了生产热情。
七、“党建+两点服务”拉动型模式,用活精准脱贫“新平台”。着眼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推行“两点服务”(金融便民服务点、电子商务服务点)配套建设。采取“POS机+商户”的模式,开发金穗“惠民一卡通”等金融产品,使广大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县上统一制定建设规划,创办了合水县电子商务创业园,建立了合水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新建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4个、村级电子商务示范店28个,带动发展网点500个,开辟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