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脱贫攻坚路 当好幸福小康“先行官”
合水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农村行路难是制约全县脱贫攻坚的“头号”难题。近年来,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四个交通”建设和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号召,全力打响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3.16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418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车,为加快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提供了重要观摩点。
一、民意为先,干群合力,交通建设“掀高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我县交通的真实写照,是造成农村长期落后、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严重滞销、农民思想保守的“瓶颈”。盼修路、盼致富的迫切愿望,成为全县上下的一致共识。一是着力抢抓“四大机遇”。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重要讲话精神,抢抓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6873”交通建设大会战“四大叠加机遇”,顺应民意,顺势而为,全党动员,全民发动,以马莲河、瓦岗川、子午岭林缘区三大贫困片带为重点,全面打响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争取到位各类交通建设项目98个,确保了交通扶贫持续推进。二是规划突出“四个结合”。县上把农村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牵引工程,与美丽新村、精准扶贫、富民产业相结合,编制了《合水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形成了有路就有新农村、有路就有富民产业、有路就能增加收入的利益导向,调动了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优先布局“四类道路”。围绕解决群众出行难、农民增收难、销售运输难、城乡互通难“四大难题”,优先布局建设精准扶贫的民生路、富民兴县的产业路、方便快捷的开放路、四通八达的联网路“四类道路”,尤其是三大贫困片带建成农村公路21条231公里。四是道路设计“四个突出”。突出规范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全部采用部颁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生命安保设施一次设计到位;突出因地设路,把水泥路与沥青路相结合,对产业带动多、辐射范围广、通行频次高的线路全部实施水泥路;突出生态保护,规划上避开林区,线型上不伤植被,既开通了道路,又保护了生态;突出效益发挥,着重解决群众“上不了塬、出不了山、过不了河、致不了富”的难题。
二、民心为上,靠实责任,干群关系“大转变”。面对重大机遇和群众强烈期盼,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不等不靠,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弯道超车”、“赢得未来”的“关键一跃”,举全县之力攻坚突破。一是抓组织,打造坚强队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交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把通村水泥路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实事之一,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安排。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工地,现场办公、现场督导,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检查提高、一线调度促进,用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支持,促进了交通扶贫。二是抓进度,推动工程建设。着眼高速推进,特事特办,提早谋划,提早安排,从上年度就开始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踏勘、测设、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分批分期实施,确保当年工程提早开工建设;每一条道路落实了由一名县级干部牵头抓、一个项目班子专门抓、一个施工进展图对照抓、一份目标管理责任书督促抓的“四抓制度”,驻地督战,压茬推进,定岗定责定目标,问责问效促落实,加快了工程进度。三是抓质量,锤炼精品工程。严把评审立项、招标投标、材料进场、监督验收“四个关口”,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挂图作战,做到质量技术不达标、工程验收不合格、返工整改不到位“三个不放过”,每条公路都成立了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使交通扶贫项目真正成为“放心工程”、“精品工程”。四是抓客运,服务群众出行。在建好农村公路的同时,把客运站、停靠站建设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建成二级客运站1处、乡镇客车站12个、村组停靠站115个。充分考虑农村客运公益性特点,通过发放线路补贴和定线与定区域相结合、冷线与热线相搭配的方式,科学布设班线52条,日发客运班次174车次,实现了乡乡有班线、村村通班车的目标,解决了“车难等、等车难”的问题。
三、民力为主,多方筹资,合力破解“难筹资”。我县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农村公路建设土方移动量大、安保设施配套多、建筑材料运输远,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高达77万元。县上着眼多方筹资,创新建立了“项目带、财政补、银行贷、社会捐、油田帮、企业垫”的筹资模式。县、乡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筹措50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有效整合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采取“群众铺底子、企业罩面子”的办法,组织沿线群众投劳打通路基,减少工程量,随后由交通部门统一建设,降低工程费用,补充建设资金。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争取到位银行贷款1.5亿元。与境内开发的油田企业提前对接,实行地企共建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减少石油开发对道路的损坏,最大限度减少道路修建对石油开发的制约。 四、民生为根,畅路兴业,激发活力“促脱贫”。交通扶贫工程的实施,使全县农村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25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9.6公里/百平方公里、84公里/万人,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内联外通的农村公路网络。一是拉动了产业。积极发展苹果、畜牧、蔬菜、苗林四大产业,全县农民人均“1亩菜、2亩果、3头畜、4亩林”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繁荣了商贸。快捷便利的路网,改善了投资发展环境,为沿线群众发展二、三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合水成为外地客商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促进了客货运的快速发展,全县客运周转量由2010年的6000万人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16000万人公里,增长2倍,货运周转量由2亿吨公里增长到10亿吨公里,增长5倍。三是促进了增收。交通扶贫工程的实施,拉近了合水与临近省市的时空距离,降低了农资、农产品运输成本,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15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67元。四是重塑了生活。路修好后,农业生产技术、科技书籍、文化节目、市场信息及时送进了山村,农村科普和文化宣传工作深入推进;沿线村庄相继建起了村医室、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大院、图书室,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