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水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合水县古称乐蟠,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是著名的黄河象故里、古石刻之乡、秦直道要冲、子午岭腹地、红二十六军摇篮。全县辖5镇7乡,5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委员会,4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2万人,总面积2933.37平方公里,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苦干惠民生,把握关键聚焦发力,突出重点强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合水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到2016年底,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4.98亿元,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6.84亿元,是五年前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5万元,是五年前的1.56倍;大小口径财政收入2.26亿元、1.4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1.7倍、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4元,分别是五年前的1.7倍、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93亿元,是五年前的2.1倍;农业增加值8.35亿元,连续13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综合实力实现巨大跃升。
2、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认真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总揽“三农”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助农增收,把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全面打响以农村公路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五年新修通村水泥路(油路)743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通村水泥路(油路)全覆盖,为全国农村公路现场会提供了观摩点。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143处,解决了7.3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网改造501千米,户表改造3万多户,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修梯田9000亩,完成流域综合治理35.59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74%。借鉴推广“中盛”“海升”“西农”模式,特色富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人均1亩菜、2亩果、3头(只)畜、4亩林”的产业格局培育成型,全县优质果园留存面积达到28万亩,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牛羊猪饲养量达到54.6万头(只),培育苗林11.9万亩,年平均输转富余劳动力4万人(次)以上,果菜畜林劳务五大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全县累计脱贫47423人,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59元增长到了2016年底的5793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23%。
3、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项目建设的第一抓手,抢抓中央、省市投资导向和政策机遇,全面推行“领导包抓、内聚外引,部门主导、全民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抢抓“一会一行”重大机遇,积极洽谈对接各类重点项目,累计签约项目156个,到位资金96亿元。通过由大招商向招大商、由引内资向引外资、由招商引资向落地实施的转变,实现产业规模的“由小变大”,产业配套的“由松变紧”,产业链条的“由短变长”,产业门类的“由多变特”,促进了项目建设的全面加快。5年来,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914个,完成投资442亿元,雷西高速、西峰至合水二级公路、农村道路通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一大批事关发展大局和民生利益的重点项目建成投运。
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力实施“上油、稳煤、抓气”战略,全面加快工业经济发展,5年来,累计新打油(水)井1664口,石油开发跨入百万吨大油田行列,原油产量由5年前的20万吨增长到127万吨,实现石油税收2.25亿元;煤炭和煤层气勘查稳步推进,成立了合水能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完成了太白、何家畔、吉岘三个区块煤层气项目风险地质调查。新建各类工业企业12户,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处,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56个,县电子商务创业园入驻电商企业19户,发展电子商务网店700多个,带动就业1092人,实现交易额1.6亿元,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5、城乡发展逐步优化。抢抓国家推进棚改“三年行动计划”,从全县抽调133名干部,组成13个征迁组,争取到位各类棚改资金13.16亿元;大力推行“219X高位推进、8541阳光征迁、五措并举宣传发动、四个一督查考核、棚改信息电子监管”五项棚改机制,全面完成了13个片区1915户征迁任务,兑付补偿资金11.95亿元,回购安置房535套,1599户群众拆旧房搬新居。以2013年建档立卡的1.19万贫困户为依据,按照“原址建房、集中点建房、外地购买商品房”三种模式,出台了县财政全额贴息“原址建房户8万10年,集中建房户10万15年,外地购房户10万8年”的贷款建房政策,全县共发放贫困户住房提升贷款1.46亿元,1.6万户群众告别了危房危窑。县城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完成投资49.5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成保障性住房1109套;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7%。
6、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突出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岐黄养生文化等特色优势,以文化八馆和五大景区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完成各类旅游规划12项,实施陕甘红军纪念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5项,总投资1.8亿元,实现旅游收入6.12亿元、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35亿元,成功举办了2017中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CCTV-7《乡约·走进甘肃合水》等,展示了养生福地、大美合水的人情地貌。新建“一村一场”71个,成功举办了2016秦直道中国(庆阳· 合水)乡村马拉松赛,中央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和腾讯、新浪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落实各项教育惠民资金24.52万人(次)6891.3万元,实施全面改薄、学前教育建设等重点教育项目10大类101处,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行健康促进模式,积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和计生服务管理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稳妥有序实施了全面两孩政策,为117.71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2.8亿元,兑付各项计生惠民资金11131人780.56万元。坚持以创业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2415人,扶持445名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安置高校毕业生826人。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合水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挑战不容忽视。
一是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较大。到2014年底,全县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3.54%。在5大类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最低为46.27%,差距为53.73%。在39项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中,有7项指标已达到100%,8项指标达到80%以上,17项指标实现程度不足50%。
二是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任务艰巨。交通建设滞后,没有民航直达线路,距离庆阳机场80公里,不通铁路,仅有高速公路1条79.1公里,客货运输全部依靠公路。农村公路等级低,仅通到行政村所在村民小组,覆盖面较低。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缺少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支撑。现有中小型水利工程近一半老化失修,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4%。城乡水网质量不高,断水、限供现象时有发生,提质升级的任务艰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巨大。目前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17.71:56.35:25.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6.2%,石油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94.3%,产业上下游关联度、融合度不高,链条短、收益分配不合理,带动地方经济特别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效不明显;农业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占比依然偏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层次低、占比小,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拉动能力不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很大。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用地矛盾突出。县域工业项目用地储备不足,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新形势下,用地和发展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用地审批手续复杂,费用居高不下。城镇规划区内,经七通一平后的土地,每亩20万元—140万元;县城工业集中区,土地征收的成本价已超过10万元,而我省河西地区工业用地每亩土地成本不到合水县三分之一。
五是县域经济信贷支持乏力。2016年,全县县级财政收入不到1.5亿元,全年支出高达15.5亿元, 主要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投资来搞建设。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数额很小,且不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大幅度减少,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多数变成吸储机构,大量资金从县域被抽走,流向城市。由于商业银行对贷款要求高,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信贷支持乏力,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要求。财政紧张、债务包袱重、信贷支持乏力,这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城镇规划起步晚、格局小,城市发展规划思路还不成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还处在“应景绘图”的起步阶段。城镇建设受地形、交通、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更多的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辐射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管理上由于供排水设施不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等因素影响,旧城改造刚刚拉开帷幕,个别地段“脏乱差”现象严重。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既是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调整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1、找准自身定位,培育特色经济。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要以工业理念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主打品种和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型、观光型农业,重点打造出品牌产业。二要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结合各村、各乡的实际情况,发挥其产业优势,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农业技术部门加以技术引导,壮大产业实力。三要突出主导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竞争力。
2、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服务业调整,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电子商务和信息物流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3、发展第三产业,形成新增长点。一是推进旅游活县战略,加快以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为主的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二是紧紧围绕游客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巩固发展商贸流通、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从限额以上单位入手,积极培育,鼓励其做大做强、做实做真。鼓励品牌、连锁和加盟店的挺进,努力提高我县商品档次和消费水平,推动消费品市场再上新台阶。四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三产发展水平。努力拓展和扩大农村商品市场,改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加大商贸企业的引进力度,围绕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程。
4、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首先优化投资环境,加强跟踪落实,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水平,拓宽投资和合作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密度,创新招商和投资方式。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招商,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包装水平。再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贸易洽谈会"和"商品交易会"的机会,积极组团参加各类贸洽会,围绕产业开发、公共事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周密安排、热情服务、讲求实效。最后要精心组织,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合水,重点在旅游开发和大型工业项目上实现突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