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湘赣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报告
4月9日至15日,市委组织部、市委农村部组织各县区分管领导、县区农村工作部、有关乡镇负责人一行48人赴安义、南昌、进贤、晚安、岳塘、湘潭、津市、桃源等地考察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湘赣“美丽乡村”建设领导重视、规划到位、特色鲜明、措施有力、成效显著,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科学合理定位,坚持规划引领。江西、湖南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南昌市确定了“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绿富美的总体要求,着力于“发展农业新生产,展现农村新面貌,创造农民新生活”和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农村,积极探索“绿富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方式,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长沙市按照“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用工业的思维发展农业、按市民的要求提升农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明确用3年时间建设100个示范村、100个特色村,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0%,初步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二)区域连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区。南昌市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集中连片、全域覆盖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有优美生态、现代产业、乡村文化等特色的现代农业与秀美乡村示范走廊-“南昌绿谷”。在“南昌绿谷”沿线连片打造省级中心村6个、市级“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18个、特色示范镇4个、新户型示范村点4个。长沙市鼓励城郊区域以发展“现代农庄+乡村旅游”为重点,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片区。围绕湘江新区建设,打造“都市田园、现代两型”的美丽乡村特色片区。围绕湘江古镇群建设,集中打造美丽乡村古韵文化片区,建立健全“以镇带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以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15个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整镇推进试点。
(三)依托环境整治,提质改善人居环境。南昌市按照和谐秀美乡村建设要求和村庄整治“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七改三网”整治建设要求,突出基础设施、公共环境、文体活动场所等方面整治建设,着眼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使新农村通过整治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村、山水生态村、文明示范村。长沙市全面净化美化生活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扩大连片整治范围,重点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专项整治行动,美丽乡村创建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90%以上,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达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全面实施清洁庭院、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路沿行动,开展美丽庭院评比。
(四)突出文化底蕴,打造生态旅游环境。南昌市充分挖掘了本村历史文化,人文古迹,使美丽示范村建设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新建区溪霞镇店前古驿风情村充分利用民俗古建筑、百年古井、百年古树、官马古道,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凤凰沟现代生态示范园已形成“八区二馆一园一站”整体格局,融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于一体,实现产业的接二连三,促进农业和二产加工业接通,并连接到第三产业旅游业。湘潭梅林农业公园以生态园为基础,以紫荆河、梅林山庄、虎形山为重点,推出紫荆河骑行、田园风光走廊、虎形山登山健步、汽车越野、航空飞行营地、儿童游乐园、美化主题公园项目,打造了春看油菜花、夏赏荷花、秋采葡萄、冬观梅林“四季花香田园景色”,再现了眺岳峰、睡美人、虎笑潭、石人马“四大自然人文景点”,弘扬了吃、喝、玩、乐、购“五大返璞归真消费”。
(五)注重以人为本,建设“人的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湖南省汉寿县主母山街道韩文村组建广场舞队、腰鼓队、军鼓队,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平安家庭”、“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户”、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新村。江西安义县长均乡四方村结合“三风”(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评选“最美家庭”、“清爽庭院”,深入挖掘该村历史人文,提炼升华杨氏四知家风,杨氏八字精神。温圳镇东岗村委会主任、岗前村民吴建辉捐助140万元,为空巢老人建成7幢1060平方米农民公寓建筑群,使空巢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的巨大转变。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差距和问题
(一)财政投入资金不足。省级美丽示范村省、市、县各配套资金100万元,共300万元;市级美丽示范村市、县各配套资金100万,共200万元;县级美丽示范村县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这与建成省、市、县美丽示范村资金标准相差较大,与湘赣地区相比相差很远。
(二)项目整合难度较大。资金整合主要以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为主,但在实施美丽示范村建设的行政村,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已经实施,导致整合项目资金难度加大,与要求整合项目资金额度相差甚远。
(三)产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大。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产业链较短,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农村其他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也还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尚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发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超前规划、独具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足生态文章。要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观光旅游业,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大力培育苗林产业,实现绿色崛起,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产生绿色GDP,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挖掘乡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具体的项目建设,更多的是要体现文化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之一。在特色农业上,重点发展果、菜、畜、林主导产业,全面延伸产业链条。在生态农业上,重点发展苗林培育、林粮、林药、林禽等林下产业模式,将林下闲置土地高效利用。在观光农业上,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休闲观光为重点、“农家乐”为基本支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小吃、观光游和休闲游,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进一步发掘乡土文化,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文化局面,形成旅游文化一条线,使文化焕发新活力。
(三)加强环境整治。以“全域无垃圾,合水更美丽”为目标,以“清洁城乡、保障健康、美化家园、幸福生活”为主题,突出“县城、农村”两个区域,严格落实“五美”创建标准,积极推进“四改”和“四化”工程,引导做到“六净八不”,上下联动,综合施策,全力推动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有效提升全县人居环境。
(四)强化村民自治。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过程中,让各村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进行村庄整治和建设时以“自选动作”为主,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农民对自己的乡村心里自然有一杆“秤”,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美丽标准。以“自选动作”为主,就是要避免千篇一律地搞一个模式,防止“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的面貌重现。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美丽乡村,各村应该自己说了算。既要提升乡村外部形象,又要发展乡村经济,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