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四项措施”构建脱贫攻坚新格局
2016年,全县紧盯脱贫攻坚下剩“硬骨头”,围绕“七个一批”,重点在帮扶力量、资金保障、细化措施和督查问责上下功夫,集中精力攻坚突破。
(一)用最强的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紧盯“下剩贫困村户”这个硬骨头,坚持用最优的资源帮扶最弱的村,用最强的力量帮扶最穷的户。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按人均纯收入倒排序,确定了34个帮扶能力较强的县直部门联系34个贫困村,其他部门联系非贫困村,增加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和18个县直重点部门包抓6个贫困村,增加1862名科级后备及科级以上干部包联1862户特困户,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双联干部帮扶,实现了县级领导联系最差贫困村、重点部门联系重点贫困村、其他干部联系所有贫困户全覆盖,从力量上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
(二)用最大的财力支持脱贫攻坚。2016年全县投入脱贫攻坚资金10.7亿元(其中发放扶贫贷款4.281亿元),达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用两个30%保障脱贫攻坚的要求(上年度财政支出的30%和财政收入增量的30%)。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强化调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优先安排扶贫资金4424万元,较上年预算增加424万元,从资金上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
(三)用最细的措施落实脱贫攻坚。针对特困户致贫原因“八个类型”,坚持把建立“七个一批”及住房、饮水清单式管理工作台账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实行一户一策、分类保障、精准滴灌,用最细的措施力促脱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富民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全县34个贫困村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均超过80%,养殖量达到36万个羊单位。通过发展生产,全县脱贫515户1999人。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大力开展劳务输转工作,不断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全县输转劳动力4.2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95亿元,其中贫困户1640人、3105万元。通过转移就业,全县脱贫80户312人。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针对建档贫困人口,精准搬迁对象,确保建设项目精细、资金管理严格、项目管理规范,后续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55户,占全年任务的100%。通过易地搬迁,全县脱贫69户269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大力发展优质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积极培育特色苗木产业,封山育林0.7万亩,提质增效1.3万亩,新育苗木0.41万亩,培育林下经济示范典型1个,培训农民3800人(次);编制“千村美丽”和“万村整洁”规划4个,市县分别配套资金400万元、510万元,严格按照市级环保部门方案要求,建成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整治项目1个,治污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经费充足。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实施到位,通过了环保部门验收。通过生态补偿,全县脱贫22户85人。教育脱贫一批,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普通高中学生和省内高职(专科)免除(补助)学杂费、书本费政策,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做到了应贷尽贷。通过教育扶贫,全县脱贫97户376人。医疗救助脱贫一批,坚持落实医保倾斜政策,扩大困难群众救助范围,实行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制度,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活动。共资助参保参合群众12361户28198人,资助资金143.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168户1171人,救助资金671.7万元;发放临时救助693户193.42万元。通过医疗救助,全县脱贫35户134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严格落实低保提标任务,从严把好低保认定“入口关”,做到了“三榜公示”和动态管理,确保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全县新纳入一、二类低保户141户544人。
(四)用最严的问责督查脱贫攻坚。干好基层任何一件事情,落实脱贫攻坚第一任务,导向必须鲜明、利剑必须高悬。我们围绕脱贫攻坚任务落实,重点推行了“三项督查措施”。一是县级领导包抓督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落实年”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县级干部包抓乡镇脱贫工作“330+x”机制(每月必须至少深入所联乡村开展督查3次,每次督查必须抽查入户30户,每次入户必须帮助村户解决几个问题),确保了各项攻坚任务的全面落实。二是督查部门跟进督查。县督查考核办、县脱贫办、县双联办采取“随机抽查、调研督查、联合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重点加强干部驻村帮扶、扶贫项目实施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先后下发《问题整改通知书》46份,有力地促进了工作落实。三是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坚持用扶贫绩效考量干部,实现攻坚突破预期目标,研究制定8项制度办法,先后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9个乡镇、37个部门进行了表彰奖励,对25名工作表现优异、群众反响较好的帮联干部进行了提拔重用,对存在问题的11个乡镇、14个行政村、30名村干部、14名科级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