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打造青山绿水的美丽新合水

近年来,合水县重点发展种植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农用地膜产业。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项目,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一年两年用等地膜覆盖技术,着力发展厚度在0.008mm以上地膜覆盖技术,使全县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6.7万亩以上,在玉米、马铃薯、瓜菜等作物上实现了厚度0.008mm以上地膜的全覆盖。甘肃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陇东唯一的农地膜、大棚膜生产企业,产品近销庆阳市七县一区,远销平凉、武威、延安、固原等周边四十个县市,地级市设销售公司五个,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二是大力发展瓜菜种植产业。按照“打破传统菜,发展高原菜,推广大棚菜”的思路,采取行政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大户示范、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招商引资,引进人才与技术。健全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抢抓与周边城市的高原夏菜市场融合对接的良好机遇,基本形成了运营顺畅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为每个种植户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合水县是甘肃省“全膜种粮”和高原夏菜大县之一,由此每年产生的废膜和尾菜接近千吨,“农业面源污染”一度形势严峻。不但耕地土壤受破坏,马路两边的树上、电线上,沟渠下到处都是白色地膜,90%尾菜乱堆乱放在田间地头、沟渠、废坑,自然腐烂、蚊蝇孳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局面,由于没有先进适用的加工工艺来处理利用这些尾菜,使得大量的尾菜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严重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造成损害。
在坚持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忘重视生态保护,是全县人民的共识。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县政府出台了《合水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县农牧局下发了《合水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合水县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政府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尾菜处理利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镇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动残留废旧农膜和尾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有效治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加强废旧农膜加工回收体系建设。近年来,合水县以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目标,建成1个废旧农膜初加工企业和14多个回收网点,废旧农膜回收量从2011年200多吨上升到2015年600多吨,回收率从20%上升到75%左右,废旧农膜回收交售价1.4元/kg,即回收企业出资1.0元/kg,县财政补贴0.4元/kg,年总产值超过了420万元,并且助农增收84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三是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推广厚度在0.01mm以上的地膜,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增加地膜使用年限。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适时揭膜技术和机械拾膜技术。扶持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研发、引进和推广废旧农膜回收机械,提高捡拾效率。针对小面积较为分散的蔬菜种植户,推广开展田间堆肥、沤肥及用微型旋耕机结合深耕翻地埋入地下直接还田等方式开展尾菜田间处理利用技术;并按一定比例配施碳酸氢铵,达到尾菜清理、养分还田的目的。县农环站引进先进的腐解菌剂,包覆材料、优化堆沤肥和还田技术规程;同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四是强化舆论宣传和引导。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和讲解废旧农膜和尾菜污染的危害和回收利用的好处,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教育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无害化处理残次尾菜、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防治“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工作动力。
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从合水县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结合产业现状及长远发展考虑,将全县废旧地膜和尾菜回收再利用,既有利于减轻耕地污染,变废为宝,又可以保护生态,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