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夯实基础 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合水县全力推进双联行动助推脱贫攻坚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始终紧盯“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核心要领,紧扣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不松劲,强化措施,锲而不舍,持续发力,推动双联行动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助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5年脱贫22个村,脱贫人口8204户3.42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3.7%,贫困人口下降到1466户0.5699万人,全面完成了省市考核验收各项指标任务,顺利通过省市两级脱贫认定,实现了整县脱贫目标。
一、整合资源,凝聚帮扶力量聚力脱贫攻坚。根据联系村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优化整合帮扶力量,坚持把最优的队伍、最强的力量聚集在贫困村。在维持省市帮扶干部联系户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县级干部每人联系6户贫困户、科级干部每人联系4户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联系3户贫困户的原则,对县乡干部帮联贫困户进行了适当调整和补充,省市县乡共有130个单位4191名干部联系12356户贫困户,择优调配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80个,做到了帮联“四个一”:每个贫困村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和1个帮扶能力较强的单位以及1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每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强势部门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全覆盖。同时,在原帮扶对象不变的基础上,为下剩的6个脱贫村每村增加了1名县级领导和3个强势部门包抓,下剩1466户贫困户每户增加了联村单位1名科级后备干部包抓,进一步倾斜和增强贫困村帮扶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全县上下统筹谋划、决策部署同步推进、各级干部全员参与、县乡村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破解瓶颈,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后劲。各联村单位从联系村、联系户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统筹做好项目整合,发挥集约效应,同步攻坚水电路田房。2015年共实施集中供水工程5处、分散供水工程357处,解决1535户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贫困户427户。莲花寺水库开工建设,马莲河枢纽工程进入国家“十三五”水利重大项目建设名录,投资7347万元,实施重点水利项目8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农网100.11千米,新建35千伏输电站1处,安装更新配变49台,动力电延伸覆盖村民小组490个,户表改造3140户;新修乡村道路17条190公里,全县水泥路通村率、砂石路通组率、动力电通组率均达到100%;整修梯田18000亩;完成改造危房(窑)1600户,投资4.67亿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9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6处185户,马莲河、瓦岗川、子午岭林缘三大贫困片带群众生产生活明显改善。
三、突出特色,打造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要求,紧盯“人均1亩菜、2亩果、3头(只)畜、4亩林”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四大特色富民产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了“塬面优质苹果、川区特色蔬菜、山地林业经济、因地种草养畜”的农业产业布局。2015年全县新栽果树1.06万亩,果园留存面积达到28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种植蔬菜11.87万亩,其中设施瓜菜1.88万亩,建成千亩点4个(2个设施蔬菜、2个高原夏菜)、五百亩点3个(2个设施蔬菜、1个高原夏菜),实现产值1.95亿元;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4处,其中为贫困户新建养殖场17处,新增规模养殖户520户,实现产值1.6亿元;栽植核桃树6100亩,完成苗林结合培育5.48万亩,流转林地5000亩,实现产值1700万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35万亩,其中种植地膜马铃薯2.1万亩,拓展水稻种植新基地2处2000亩;积极探索“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化经营路子,引导、组建兴林林业、利民农机、兴源果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407个,规范提高专业合作社18个,培训农民1万人。全县四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为整县脱贫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四、强化支撑,搭建惠农平台撬动金融支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银行助力、扶贫贴息”原则,立足金融服务“三农”,搭建普惠“四融”平台,通过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金,完善贫困户贷款贴息政策,推广贫困户小额贷款保险,发展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等措施,撬动金融力量支持支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农户+企业”增收脱贫。以贫困村和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户为主要对象,以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扶持重点,发放发展性贷款8895.5万元,解决了1980户农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形式向龙头企业投放带动性贷款1148.5万元,农户按比例分红,并在企业务工,实现了资产和劳务双重收益。抵押贴息惠农贷款,“农户+产业”发展致富。通过政府贴息,采取农户联保、双联干部担保、林地权抵押等方式,与农村信用联社、甘肃银行等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发放“双联”惠农贷款1.05亿元,惠及1509户农户;与邮储银行合作,按照每户最高8万元额度,为121户农户发放草食畜牧业贷款1001万元,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与农村信用联社、金城村镇银行合作,按照“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见效益”的原则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99亿,帮助7090名妇女实现了创业梦。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农户+合作社”入股收益。采取“自主经营、吸纳民资、进社入股”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多种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就近贷款和股金分红。县财政注入960万元资本金,撬动兰州银行信贷资金1.6亿元,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吸纳社会资金1757.85万元,入股社员3729人。
五、帮扶济困,着力改善民生帮办实事好事。各联村单位紧盯“八个全覆盖”、“五件实事”落实,广泛深入开展双联“百日服务”、法律服务直通车、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和“走进贫困户、助困解忧愁”精准帮扶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送政策大宣讲、送法律进万户、送文化惠民生、送科技广增收、送健康百日行、送温暖暖民心等“六送”活动,帮扶济困,帮办实事、好事,着力改善民生。全县抽调80名司法干部和法律工作者在80个行政村挂牌结对,全面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增强农民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全县共召开各类政策宣讲、法律知识宣讲76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3万余份,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127期,化解矛盾纠纷3101起,提供法律援助539起,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2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8处,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62个,创建法治文化长廊70处;免费健康检查14300人,赠送药品6367盒,捐赠健康工具包1500个;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生产生活垃圾12600余吨,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等管理办法10项。排查留守儿童2966名,留守妇女701名,空巢老人1665名,孤寡及特殊困难群体1982名,并建立了结对帮联关系。
六、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建夯实发展基础。各联村单位紧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四项(机制完善、整合联动、强基固本、拓展深化)”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核心作用,通过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村级“两委”班子工作创新能力、领导发展能力、凝聚群众能力、致富带富能力和维护稳定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村部13处、提升改造10处,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11个,对到村任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乡镇干部进行了全员轮训,选派28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省市示范培训班,举办农村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24期2100人(次)。夯实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层组织基础。
七、奖惩严明,强化组织领导保障任务落实。县委、县政府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开展的强力保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行动”、“第一行动促一号工程”的行动自觉,构建了县、乡镇、组长单位、帮联部门协同发力的联动体系。县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深入所联乡镇和农户,与干部群众一起定目标、谋发展、促落实,精心打造双联示范点,着力发挥引领推动作用;组长(牵头)单位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牵头抓总作用,切实抓好所联乡镇成员单位双联工作的推动落实;各乡镇、双联单位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瞄准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发力、集中攻坚,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考核,强化日常督查和阶段性工作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激励约束作用,坚持把双联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条件,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双联工作扎实、任务完成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落实不力、双联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干部依纪依规进行严肃问责处理,着力在全县上下树立“以双联看实绩、以双联定奖惩、以双联用干部”的鲜明导向,不断激发各级帮联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2015年表彰奖励先进集体49个,先进个人113个,选树省市双联标兵14人、“组织奖”、“民心奖”、“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先进单位12个,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120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