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精准扶贫六项措施做到六个精准
合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重点县。全县总人口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万人。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省“1236”脱贫攻坚行动,坚持因村、因户、因人的“三因”施策,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的“六大突破”,围绕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的“六个”精准目标抓落实,真扶贫、扶真贫,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效。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4.96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4万人,贫困面由2013年底的32.4%下降到2014年底的26.1%,下降了6.3%,贫困村由34个减少到6个。
一是抓扶贫核查,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化。去年,由县直各联村单位牵头,各乡镇配合,抽调精干力量在全县80个村开展了两次双联扶贫核查评估活动,紧盯贫困现状、致贫因素和帮扶成效、脱贫措施,将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确锁定在马莲河、瓦岗川、子午岭林缘三大特困片带和22个脱贫村、2.9万脱贫人口上,明确了今年底贫困人口下剩5678人,贫困面下降到3.72%,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靠依据,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是抓动态监管,做到扶贫“目标”精准化。合水县通过建立完善贫困户、贫困村两个动态化信息管理系统和扶贫信息管理平台,使每户建立收支台账、每村建立攻坚台账,并以此来对村、户帮扶措施、帮扶成效进行动态检测评估,使扶贫目标更加精准。确定了今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6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实现整体脱贫。
三是抓需求清单,做到扶贫“内容”精准化。按照“五到村、六到户”的整体要求,合水县委、县政府根据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在评估核查的基础上,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大类23项指标体系要求,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详细列出“需求清单”,制定了《关于推动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2015年脱贫攻坚重点目标任务计划分解表》,将责任靠实到行业部门、项目落实到具体村户,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准确的时间表、任务书、作战图。
四是抓金融支撑,做到扶贫“方式”精准化。结合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清单,合水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精准扶贫资金整合专题会议,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4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了金融资本对产业扶贫的有力推动。全县39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共有资金863.5万元,其中财政配股资金650万元,目前累计发放贷款68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困难,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改变了“过去给钱给物要我干”为“今天主动参与我要干”。在三大特困片带上。该县在脱贫攻坚上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了拔穷根的作用。目前,马莲河贫困片带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打通了“一纵十七横”道路交通网络,建成新农村示范点2处、标准化卫生室2处,改建村级幼儿园1处,建成“蔬菜、苹果、养殖”专业村15个;瓦岗川贫困片带累计完成投资9523万元,新修沥青水泥路8条53公里、上山砂石道路7条68公里,扶持贫困户480户,投羊2400只,种植地膜玉米3800亩;子午岭林缘片带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项,新修扶贫路216公里,建成漫水桥26座,新修梯田5000亩,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6处、文化广场4处、互助资金协会6个。三大特困片带基础设施建设、贫困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观。
五是抓责任落实,做到扶贫“考评”精准化。今年,合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合水县精准扶贫绩效考核办法》,健全了精准评估、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同时,县上把脱贫攻坚作为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的主战场,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树立了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目前,在该县形成“逢提必下”的用人制度,对在精准扶贫、“双联”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充分、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满意的13名科级后备干部提拔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
六是抓组织领导,做到扶贫“保障”精准化。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举上下之力,形成共识,成立了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确立了县、乡党政一把手为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乡镇扶贫工作站,落实了帮扶责任制。全县34个帮扶能力较强的县直部门帮扶34个贫困村,其他部门帮扶非贫困村,四大家主要领导每人帮扶2个贫困村、6户贫困户,其他县级领导每人帮扶1个贫困村、6户贫困户,科级干部每人帮扶4户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同时,在全县后备干部中推选了34名脱产下派任34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