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中医药事业的“三步走”
近日,合水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成功创建,标志着合水县中医药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合水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合水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经过3年的努力,县、乡两级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100%,全县90%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明显增强,全县中医药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具体工作中,合水县分三步走,坚持“狠抓三个一”,中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狠抓一个管理核心
医改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迈出了坚持走中医医改之路的第一步。合水县将中医药工作列入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印发了《合水县“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合水县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任务的安排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同时把中医药工作纳入了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健全了中医药工作协同发展体系。同时,还充实了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管理工作机构,在县卫生局设立了中医股,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名,具体负责全县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均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股室,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中医药应用、指导等工作;县医院成立了中医管理科,设立了中医科门诊、中药房,设立中医住院病床15张,占全院总床位数的7.5%;县中医院核定床位由100张增加到了200张,设立了基层指导科,建成了全县中医康复指导中心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
二、狠抓一个主攻对象
如果说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是合水县发展中医药事业走出的第一步,那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则是合水县迈出的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更是必经之路,第二步准不准、稳不稳,将直接影响着第三步的落脚点。合水县准确把握时机,以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为契机,把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主攻对象,瞄准三个“移动靶”,主动出击,精准打击,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一是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全员西学中培训班,在积极选派骨干人才参加省、市“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全科医生等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各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西学中”活动,使每名医技护人员都学会运用中医技术进行防病治病。三年内全县共有500多人参加了“全员西学中”培训班,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西学中”参训率分别达到了95.6%、98.4%、100%。扎实开展中医三级师带徒活动,按照“双方自愿、双向选择”的方式,组织实施中医师带徒学习活动2批次,抽选带教老师21人、遴选跟师学生49人,建立师徒关系,捆绑考核。2014年,第一批已出师25人,出师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通过签约引进、培训进修、学历教育、临床带教等方式,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先后有5人取得中医类别副高级职称、20人取得中级职称,3人取得中医全科医师资格,1人取得研究生学历,8人取得本科学历。二是加大中医药诊疗设备投入。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合水县中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自筹1200万元,为中医院配备16排螺旋CT、蜡疗仪、水疗仪、中医熏蒸床等中医诊疗设备30台件,建成层流洁净手术室3间;筹资120万元,为各医疗机构配备中医诊疗箱、颈腰椎牵引床、针灸治疗床、康复训练器、智能通络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300余台(件);投资335万元,在全县建成了中医特色门诊5个,中医馆3个;为260名临床医务人员安装了“智慧中医”手机软件,积极为群众开展诊断、指导和在线咨询等中医药服务。三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中医特色,使各医疗机构既姓“西”又姓“中”,真正实现了全县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县中医院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中医药使用率达到了78.5%,非药物疗法人次达到了门诊总人次的15%以上,研发地产中药验方10个,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项目55种,购置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20余种;县医院在各科室均设置了专门中医病床和中医治疗室,配备中医药人员5名,落实中医师、中药师到西医科室会诊、查房、参与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相关临床科室中医参与治疗率达到60%以上;投资300多万元,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统一购置中医诊疗箱,中药柜、电针仪等中医诊疗设备500多台件,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90%的村卫生室中药饮片配备达到了200种以上,95%以上的乡村医生都能开展中医诊疗服务,个别村卫生室的中药饮片年消耗量达到了50万元,超过了个别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超过了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销售总量。根据当地疾病谱特点,通过市县、县乡一体化管理、医师多点执业帮带,每个医疗机构确定了3-5个优势病种,分病种制定了临床诊疗方案,并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定期分析、总结,不断优化,提高了辩证论治水平。在2014年底,合水县中医院康复理疗、中医骨伤、中风科3个特色科室就被命名为“庆阳市重点中医药专科”,10个乡镇卫生院、60个村卫生所分别被命名为“庆阳市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庆阳市中医特色村卫生室”,2015年,合水县中医院康复科还被省卫计委确定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使全县特色机构覆盖率达到了75%,彻底扭转了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比较薄弱的局面。
三、狠抓一个终极目标
第二步的平稳落脚,为第三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抬脚、怎么落脚都有了明晰的思路。合水县洞察先机,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作用,将降低群众医药费用作为终极目标,把中医药与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融合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了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等领域的优势作用,尤其是中医诊疗费用全额报销和部分疾病不用花钱还能自治等,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了群众选择中医药的积极性,使群众对中医药的热爱又逐步回归,群众既信“中”又信“西”的就诊理念不断得到巩固,使全县控费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一是发挥优势,提升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参与率。近年来,合水县牢固树立“大卫生”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将预防工作前移,探索出了中医药与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的均等化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居民健康素养。加强中医药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平台,以落实“村级三件事”为抓手,将中医药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机结合,通过设置固定宣传栏、印发宣传手册、建设中医文化长廊、刷写健康文化墙、举办“健康沙龙”、开展义诊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活动。近3年,全县共进行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200余次,制作固定宣传栏120多个,印发中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开展中医健康咨询80场次,健康文化墙、“健康沙龙”中中医药知识内容比例均达到了30%以上。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各医疗卫生单位把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预防保健、传染病预防、慢性病的诊疗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项目,提高群众对中医养生、防病、保健的认识。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积极为老年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记入档案中,积极应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中中医药内容达到了30%以上。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配合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26项,食疗技术7项,县乡级和村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分别达到了15项、10项以上,以“健康教育进学校、中医知识进农户、中医文化进农村、中医服务进基层”的“中医药四进”为抓手,扎实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四进”活动,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26期,培训农民5.5万人次,村民人均掌握适宜技术达到6项以上,建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示范村12个。在县电视台设立了“养生堂”中医宣传专栏,定期播放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受教育群众达5万多人。结合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按照整村推进方式,优先选择贫困户、慢性病户进行集中培训、发放健康工具包35000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户全覆盖。二是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技兴医理念,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科技兴医教育,充分调动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配合陇东学院生命科学院完成了第四次全国地产中药资源普查,普查范围涵盖全县12个乡镇,采集野生中药材标本400余种。建成千亩药食两用蔬菜种植基地2处,年产药食两用蔬菜3400多吨;引导群众积极开展中药材规模种植、林下套种,年种植、套种各类中药材5300多亩;大力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发展,与当地中药材销售、加工企业积极协作,协调完成中药材深加工项目,年加工销售中药材达700多吨,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协调县中医院与县民俗研究所合作,新研发药枕、座垫、鞋垫等中药保健产品10余种,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中医养生游与红色游、生态游相结合的旅游路线,将太白陕甘红军纪念园红色中医博览馆项目纳入了“十三五”规划,计划投资5000万元,3年滚动实施建成。三是政策导向,全面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落实了基本药物制度扶持政策,为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实行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零差率销售补助提高到25%。落实了全民医保优惠政策,凡参合农民在县级及以上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使用中医药服务费用,补偿比例在统一补偿标准基础上再提高20%,起付线再降低30%;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全省统一公布的院内制剂、103个地产中药组方和针灸、刮痧、推拿、拔火罐等中医适宜技术所产生的费用,新农合全额补偿,群众中医就诊费用实际报销额比西医平均高5%。落实了医改中的中医药倾斜政策,将中医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财政差额补助预算为全额补助,年增加经费500万元以上,适时调整了中医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中医一般诊疗费分别提高到6元/人次•疗程、10元/人次•疗程,并全额予以报销,有效提升了乡、村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据统计,2015年,合水县县级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3.4元、2669.9元,乡级医疗机构为46.9元、934.7元,村级次均门诊费用28.4元,均控制在市上控制指标之内,处于全市控费工作的前列。
通过狠抓“一个管理核心、一个主攻对象,一个终极目标”的中医药事业三步走,合水县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服务,有效缓解了全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全省探索发展中医特色医改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