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结亲谋发展,携手同心奔富路 ——合水县老城镇水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纪实
水沟村地处子午岭边缘区,青兰高速、309国道穿境而过。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36户1484人。总土地面积32400亩,耕地面积2844亩。该村沿川有3个组,塬面有2个组,产业单一。川区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地膜玉米为主,塬面群众生活相对艰苦,吃水仍靠人担驴托。2014年底人均纯收入4387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县人大办帮联该村,86名干部帮联135户贫困户。水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由5名成员组成,队长由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总经理、机关党委副书记曹家瑞同志担任;副队长由县人大办副主任辛百战同志和镇人大主席邵飞壤同志担任,队员分别是镇政府干部张关宏同志;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南秀鹏同志。
深入调研 理清思路
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开展工作后,将摸清村情民意作为首要任务。先后走访贫困户56户,与他们促膝交谈,详细了解家庭人员、年经济收入、劳动力、耕地等基本情况,以及享受低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情况,实地查看了住房条件、家庭生活、生产用具等情况,倾听了脱贫致富的打算,了解掌握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共同详细分析了致贫原因、探讨了发展致富道路。立足水沟村“一沟两山”的地貌特征,确定了水沟村三大支柱产业——育苗、养殖、劳务输转,形成了“当年脱贫靠劳务,近期脱贫靠养殖,终身脱贫靠教育”的工作思路。
明确任务 稳步推进
驻村帮扶工作队把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融合起来,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和同步建成小康的关键和基础,以驻村帮扶工作队组织构架为图,贫困户增收计划为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为联系村修订完善“两规划一计划”,提高了帮联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推行图表式管理,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抓住“一个切点”,解决“两个难题”,打造“一个载体”,落实“六项任务”的“1216”基本思路,确保水沟村2016年提前脱贫,提前实现小康。“一个切点”就是从双联行动切入,把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融合起来,完成省委交付的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任务。“两个难题”就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针对水沟村缺资金、缺技术两个难题,在资金扶持、农民培训上下功夫,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增收困难的问题。育苗产业。立足于扩大规模,成立育苗专业合作社,推广育苗面积800亩。养殖产业。立足于转型,变千家万户种植为各家各户圈养,已衔接投放小尾寒羊150只。劳务输转。立足于技能提高,在粗放型务工的基础上,对劳动者技能进行提升,举办技能提升培训班3场(次),培训180人(次)。资金方面。一次性向水沟村帮扶资金80万元(其中向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注入资金50万元,群众增收技能提升培训帮扶10万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帮扶1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村组环境综合整治帮扶10万元)壮大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盾。“一个载体”就是利用和打造美丽乡村建设这个载体,把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任务具体落实在推进水沟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上,真正使所联系的村富起来、美起来、乐起来。“六项任务”就是要具体抓好宣传落实政策这个中心、抓住发展特色产业这个核心、抓住能力素质提升这个关键、抓住丰富文化生活这个需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载体、抓住精准脱贫这个目标。
创新机制 巩固成果
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制定了《水沟村扶贫资金互助协会理事会、监事会工作职责》、《水沟村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办法》、《水沟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了互助资金平台运行,确保健康、稳定服务增收产业;帮助完善了村民入股资金互助协会分红体系,撬动农民手中闲散资金,进一步做大平台。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已经发放互助资金协会宣传单150份,并向农民逐一讲解。起草了《关于促进水沟村村民能力素质提升的帮扶方案》,每年安排村干部、包村干部、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到市外考察15人,市内考察45人,培训香包、刺绣等民俗手工能人200人(次),最大限度提升水沟村村民能力素质;起草了《关于促进水沟村丰富文化生活的帮扶方案》,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2次,为村配备健身器材等相关文化体育设施15件,收集、展示农民书画和香包等民俗文化作品78份,并引入电商挂单销售,组织成立水沟村秧歌队、乐队,进一步做好精神文明工作和文化产业工作;起草了《关于促进水沟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方案》,开展农村卫生环境治理,村容村貌建设,支持农户改厨65户、改厕110户、改圈38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状况、焕发了农民精神面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