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烟景川郭子仪墓考略
据清乾隆二十六年合水知县陶奕曾纂修的《合水县志》所载:在子午岭(今太白镇)郭家川与烟景川之间的山梁上,有唐汾阳(郡)王郭子仪墓及墓碑,系其十一世孙郭纳所立,碑上刻有墓志铭及铁券。烟景川郭子仪真伪如何?笔者试从史实中推理分析以探求真相。
郭子仪,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697年生于陕西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早年通过武举 ,以“异等(才华出众)”成绩补任右卫长上,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天宝八年(749年),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天德军使等。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发生,郭子仪被委以重任,先后抵御叛军,克复两京。宝应二年(763年),叛乱平定后郭子仪被唐肃宗封为汾阳郡王。代宗广德年间,吐蕃、回纥、党项入侵中土,郭子仪率兵驻防奉天(今陕西乾县),单骑会见回纥首领,瓦解三方同盟,前后破虏于灵台、灵武,大历九年(774),唐与吐蕃的战争基本平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一代兴唐名将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一、旧志所载的郭纳是否确有其人?
郭子仪育有八子八女(另有八子七婿 、六子八婿 等说),其长子郭曜,生于722年,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曜又生四子,其后嗣在唐末分为两支,一支迁徙到河南和福建,明朝中叶陆续迁往海外;另一支则在五代十国迁到江苏南京,宋元时期开往江西和广东。次子郭旰,在讨伐“安史之乱”时战死,封英国公,无后嗣。三子郭晞,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太子宾客、工部尚书,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晞生三子,后代迁移分为三支,主要迁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龙溪。四子郭昢,记载不多。五子郭晤,官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吏部司封郎中、上柱国、乐平开国郡公。六子郭暧,生于752年,娶唐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官拜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封清源县侯,宠冠外戚,袭代国公。暧生四子,其后嗣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七子郭曙,曾任司农卿,后在朱泚之乱中立有战功,擢升为金吾大将军,封祁国公,其后嗣由汾阳迁居河南光州县,元末转徙浙江宁波、鄞县等地。弱子郭映,封为寿阳县开国男,官至官朝散大夫、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其后代迁往江西定南洪洲,当地还有一个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八女中,长女嫁成都县令卢让金,次女嫁鄂州观察使吴仲孺,三女嫁卫尉卿张浚,四女嫁殿中少监李洞清,五女嫁司门郎中郑浑,六女嫁邠州别驾张邕,七女嫁和州刺史赵纵,幼女嫁太常寺丞王宰。笔者编查各地郭氏族谱,未曾发现郭纳名姓者,因此对郭纳其人存疑。
二、旧志所载的丹书铁券是否存在?
旧志提出烟景川(郭子仪)墓碑上刻有墓志铭及铁券。这点笔者也存怀疑。丹书铁券。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而到唐代后期,铁券有了“免死”的功能,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一至三次。唐朝对丹书铁券制度作了明文规定。以郭子仪的功绩,曾数次得到丹书铁券。但郭纳在郭子仪墓碑上所刻的铁券是否是唐德宗所赐,仍存疑点:其一,郭纳是郭子仪十一世孙,郭子仪生于七世纪末,他的十一世孙则至少晚其两百年即公元897年至920年,此时已经是五代十国晚期,时合水属后唐同光年间,历经晚唐与五代十国的战乱,铁券何以到郭纳之手?其二,按照唐制丹书铁券藏与宗庙,或随着逝者埋于坟墓,尽管唐末农民起义时,唐肃宗建陵被盗但作为陪伴它的郭子仪墓却未发现盗掘的痕迹,那么郭纳的铁券是来自祖上相传吗?笔者认为,这点不符合实际,古时有嫡长制度,丹书铁券这类重要的符、文理应为郭子仪长子郭曜所有,或其六子娶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郭暧所得,郭纳从何而得?在笔者撰写论文时,有同事提出铁券可能是他朝帝王所赐,我也予以否定。据历史记载,仅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收买人心,赐予后周幼帝柴训宗 一块丹书铁券,并让其世代相传享有免罪特权,此也在《水浒传》中有所提及。当今,唯一现世的丹书铁券是唐末唐昭宗奖赏吴越王钱镠 。铁券上刻昭宗对钱镠的表扬和承诺,共333个字,全部用黄金镶嵌。铁券长52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像一块长方形的瓦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烟景川与郭家庄之间山上的郭子仪墓并非其十一世孙郭纳所立。
三、郭子仪墓是何人所立?
虽然郭纳其人不一定存在,丹书铁券也不定然存在,那么烟景川的郭子仪墓是何人所立?笔者在此大胆做一推测,为五代十国时期世封在合水太白李家庄的李唐(唐睿宗)后人所为。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胞弟,旦生有六子 ,其二子李隆基,五子薛王李业。李隆基继位时就将包括太白在内的华池、合水部分地域封赐给(赠惠庄太子),从此李唐一支血脉在合水生根发芽。后来,唐王朝先后遭“安史之乱”、马嵬驿之变,肃宗李亨在灵武城称帝,经历德宗,顺宗“元和中兴”,武宗“大中之治”等,到唐宣宗陷入衰落,直到天佑四年(907年)朱温 建后梁,唯世居华池、合水一带的薛王李业一脉处桥山腹地,远离中土,避免了不少的灾祸。到了五代十国末期,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勗 灭后梁建后唐。当年10月,后唐庄宗诏令寻访前李唐后裔。同
光二年(924年)2月12日,出生于华池、合水一带的唐薛王李业重孙、坊州司马知军州事李绍两次入阙,请求追回唐玄宗所赐的薛王封地。金代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十一月十五日唐薛王十三世孙李天章为纪念其先祖立碑,称为《唐朝列圣之碑》,题《唐宣赐薛王庄记》。原碑座落于合水县太白乡连家砭村“唐王坟”的台地上,1983年8月移存于原庆阳地区博物馆,2004年10月移存“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唐宣赐薛王庄记》中载“同光二年二月十二日,两诣阙自陈,蒙宗正寺给判元赐田宅。”这个时间与旧志所载郭纳为郭子仪造墓立碑时间大致吻合,此笔者所谓之证据一也。第二,薛王虽是玄宗时所封,但历经安史之乱、马嵬之变,郭子仪的功绩想必也是熟悉的,其后人更是经历了唐由盛及衰的全过程,后唐立国后,薛王后人感念汾阳郡王郭子仪,为其立碑是有可能的。最后,铁券虽为唐德宗赐予郭子仪及后嗣,但作为德宗叔辈的薛王及其后人也必然知晓,甚至知道全文,加之薛王后裔世居山林,文字之类传承留世的可能性较大。综以上三点,笔者认为烟景川的郭子仪墓、碑为唐薛王后人假子仪后人郭纳之名于五代十国后唐时期所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