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觅故踪
偶遇两位高人,一位是得过三毛文学奖的杨老师,一位是颇有书画造诣的陇东附属中学姚老师,他们深受黄土地文化的熏陶,重回故地,踏踪觅痕,他们想看看本地作家马步升,高凯两位老师的故居。故居,顾名思义就是以前曾经生活居住过的地方,这名人、作家生活过的地方,让人听了就有想去看看的冲动,正好也接到了《黄河象》主编艺秀的邀请,那就去看看吧,看看《青白盐》小说里蛋蛋娃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说是偶遇,其实也不是偶遇。
路过古象出土地
大象也聪明,它们的祖先看中的这个地方,我也觉得是风水宝地。站在古象出土地,面东背西,西面两山夹一溪,溪水清澈见底,如果不修这条现代化公路,溪水应该汇入了马连河,就因为修路,溪水被聚在山口的池子里,一汪清泉,惹人爱恋。转过身再看东面,开阔的山地在川道里南北舒展,马莲河在这里绕了两个湾,泛着涟漪一路向南欢快地流去。川道里冬小麦构成的绿色方块,有深有浅,就像游戏里的俄罗斯方块,变化多端,把个沟峁和山梁隔成了一幅幅深秋的水墨风景。黄土高原的深秋,草木按照自然规律开始凋零,而冬小麦散发着冬眠前的翠绿。这里风景这么美妙,如果可以生活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吃绿色食品,享四季变换的美丽,赏马莲河涓涓清流,象N多年前的大象一样,无忧无虑,健康生活。但人和大象没法比,大象群里的头象,可以领着自己的家族自由迁徙,哪里适应生存就到哪里去,而人类呢?人类祖先在哪,根就在哪,就是一片树叶,凋零时也要落叶归根。一行人,有人说他小时候在这里背过沙子,这里和黄河象出土时完全不一样了,黄河象是板桥人民挖沙的时候挖出来的,现在这里经过一条乡村公路,路基提高了,把两面夹山间出来的一条小溪聚在这里,这里现在有一潭清泉,泉水清澈,一眼看穿泉底。已经不是黄河象出土时的样子。但确实有一个大象矗立在这里,那就是原来合水街道广场十字的“大象”,随着岁月的变迁,它被挪到了这里,好多人不知道十字这个“大象”哪里去了?原来它在这里,黄河剑齿象化石被送走后,它在这里看“家”。
踏入田瑶马家湾
看到马家湾三个字,熟悉马老师的人就会想到这一定是到了马老师的故居,这里居住的大多是马姓居民,四面环山,把个马家湾围城了马家湾盆地,房子依山而建,分成三层居住,马老师住在半山腰的最高层,每当临畔看,一缆众家院。可能就因为住的高的原因吧,练就了一匹吃苦耐劳的“骏马”,为他后来的步步高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听马家老人说,当年周懒王,坐镇庆阳,斩了九条龙,其中一条龙脉就在马家湾沟口,就是他们家族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是不是有龙脉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我想知道他们口中的龙脉所在,具体指哪个地?就问东问西,老人说:“就是你们进来时路过的沟口转湾处”,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呀?然后在回头仔细看那个地,什么也没有,我再三追问,不屈不挠。老人说:“原来那个地的地形就像龙的脊梁,后来镇政府在沟口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道路,修路时,沟口龙脉的地方被修整咧,看不到咧”。老人说的话我无法考证,似信非信,因为龙这东西,在炎黄文化中就是一个神话传说,龙长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记得有一年,说是宁县九龙川出现了龙印,为看龙印,黄土高原十里八乡,拖家带口向宁县跑,我也是其中一员,九龙广场上人山人海,九龙桥上也人山人海,把有龙印的河畔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好奇地伸长了脖颈,使劲望马连河里瞧,哪有龙印,只不过是马连河水退却后,在河床上留了一道印痕,形状象传说中的龙一样,弯弯曲曲,印痕的主杆傍边还有象龙爪一样的支杆。不过话说回来,马家湾给我的总体影响还就是一个风水宝地,站在马老师家住的那个制高点向东看,三面环山背靠山,山把马家湾围成了一座城,一个盆地,庄稼种在盆底,人就住在盆地的边沿上,分上下三层。马老师住在最高层,但马老师的家,从小长大的家,只剩下几只废弃的破窑洞,杂草丛生,就连上去的路,也快被沙棘、酸枣枝占完了。
看到古城葫芦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