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00000-2019-00054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公室 |
生效日期: | 2019-02-28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统计信息 |
合水县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现状及自我发展能力探析
合水县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总面积2933平方公里。全县辖7乡5镇,5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委员会,498个村民小组,2017年常住人口15.2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35‰;农村人口15.41万人,贫困人口1.35万人,贫困发生率8.6%。合水县农村人口占比高达63.37%,是典型的农业县。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经营能力不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低,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较差。
一、合水县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现状
一是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低。2017年合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9756元/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7271元/人,142917元/人、26914元/人。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仅仅相当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43.44%,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2%,相当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64.2%.
二是农村居民的价值与财富创造能力差。2017年合水县一、二、三产业 的就业结构为43.77:14.71:41.52,但增加值结构仅为19.02:52.88:28.10,56.23%的非农劳动力创造了80.98%的生产值,而43.77%的农村劳动力只创造了19.02的生产值,价值创造力非常低。
三是农业的贡献率低,对生产总值的拉动力低。2016年(由于2017年合水县GDP为负增长,以2016年数据代替),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0.06%、74.26%、15.68%。其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分别低于第二、第三产业64.2、5.62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率分别是0.78%、5.79%、1.23%,其中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率最低,分别低于第二、第三产业5.01、0.45个百分点。
二、合水县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低的原因
一是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低。2017年,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1.1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6.1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6 元,只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5%,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8.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8.5%。再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7年合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80.4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63.4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76 元,全国城乡差距为2.71,全省城乡差距为3.44,全市城乡差距为3.39,而我县则为3.31,略低于全市城乡差距,但大于全国城乡差距0.6个点。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水平低。2017年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925.1元,占36.6%,家庭经营净收入3452.8元,占43.2%,财产性净收入44.8元,占0.6%,转移性净收入1568.4元,占19.6%。而全省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6.1元中,工资性收入2275.4元,占28.2%,家庭经营净收入3556.2元,占44%,财产性净收入142.3元,占1.8%,转移性净收入2102.2元,占26%。工资性收入比全省高8.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净收入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财产性净收入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转移性净收入比全省高2.2个百分点。说明家庭经营净收入对农民家庭中的可支配收入贡献低,拉动力不强。
三是贫困人口比重比较高。2017年合水县常住人口15.26万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76%,但贫困人口1.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6%,是全国贫困发生率1.8倍,高5.5个百分点。全县98个行政村中有34个贫困村,占34.7%。贫困比例相当高。
三、合水县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探析
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控,严格落实幼儿园免保教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高中免学杂费和发放助学金等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积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使农村的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乃至上高中进入大学,切实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二要深入开展文化扶贫,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不断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乡贤文化,积极开展“天价彩礼”治理,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初步形成。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下乡及各类体育嘉年华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人口切实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摒弃不良习惯,提升思想境界,支持教育,助推农村教育整体上台阶。
三要积极推进产业培育,巩固农民的收入来源。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并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采取项目到户、定额奖补的方式,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 鼓励农民新建蔬菜大棚,养殖湖羊、猪、乌鸡、牛(驴)等,使群众获得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并采取“331+”产业扶贫模式,以中天羊业、中盛公司、百跃乳业等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带动农户大力发展湖羊、奶山羊等养殖业,发展壮大产业,不断巩固农民的收入来源。
四要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着眼激发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分类制定奖补激励政策。对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人士,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由乡镇派驻专人监督产业合作社运营和资金使用情况。并要明确审计、检查、扶贫、财政等部门在资金监管中的责任,确保了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五要全面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按照“教会一门技术,带动一批农户,形成一个产业,脱贫致富一方”的工作思路,坚持把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采取“订单式、点菜式”培训的方式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用实用的技能培训增加输转富余劳动力的人次,让富余的劳动力走出去,把收入带回来,把新思想也带回来。同时,全面落实就业扶贫政策,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条件,在农村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天保公益林护林员、卫生保洁员和监督员,每人每年发放工资,切实增加收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