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版
  • 无障碍
  • 本站地图
  • 关怀版

合水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2090200000192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5-07-06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专项规划

合水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06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农业产业产值情况。

合水县现有土地面积44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9.08万亩,林地面积346.34万亩,园地面积8.5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1万亩。第一产业产值达到7.2亿元。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33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31362吨,蔬菜总产值达到3.07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2.6%;果园面积达到22.06万亩,水果产量达到107242吨,总产值达到3.1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3.1%。生猪出栏2.98万头,羊出栏7.46万只,肉牛出栏数0.99万头,奶牛存栏数0.36万头,肉鸡出栏数24万羽,鸡蛋存栏数24万羽,肉类总产量达到4753吨,蛋类总产量达到854吨,奶类总产量达到437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9.4%。

(二)从业主体情况。

截至2014年底,在合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合水县农牧局等单位注册登记的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有8家、专业合作社有44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有9处。

二、产业选择标准

(一)优势特色产业确定的标准。

合水县本次规划优势特色产业,一是以《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甘农发办〔2015〕137号)及《庆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6-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庆市农发办〔2015〕63号)文件精神确定的全省马铃薯、中药材、草食蓄、蔬菜、经济林果、现代特种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突出庆阳市苹果、瓜菜、草畜、林苗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本县实际,结合本县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建设,确定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农办〔2015〕34号)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参考指标,即:区域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能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高;产品品质具有特色,有一定认知度;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产业基础扎实,技术比较成熟,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形成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确定2个优势特色产业,即:苹果特色优势产业、瓜菜优势特色产业。

(二)合水县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1、苹果特色优势产业。

市场前景:苹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经常食用对人体大有益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对苹果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在日益加大。近年来,苹果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苹果经营和消费市场正在逐步成长为一个理性的、成熟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苹果消费总量由十多年前的迅猛增长转变为近年来的稳定增长;二是苹果消费逐步由后续性食品变为营养性食品;三是苹果消费由数量型消费转变为质量型消费,高品质苹果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四是对苹果品质的要求更为具体和严格,如对内在品质要求的同时对外观和包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倾向于追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五是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和产地;六是消费趋于多样化,需求更加多层次;七是反季节性苹果和进口苹果消费量明显增长。

竞争力分析: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苹果产业列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七个百万”工程,在西峰、庆城、合水、正宁、宁县、镇原等6个重点县(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2008年,国家《苹果产业区域布局》,把我县划定为全国苹果重点优势产区。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内外市场,提升合水苹果的知名度,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先后有9个苹果品种26次荣获国家、省、市鉴评奖,其中金奖12项。2002年合水“董志塬”牌苹果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2005年被命名为全省第二批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创建县,2006年被国家进出口检疫局指定出口泰国等国家。

2、瓜菜特色优势产业。

市场前景:一是蔬菜市场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转向优质化、营养化、无害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多样化的蔬菜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放手发展蔬菜生产面临新机遇。二是蔬菜生产周期短、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选择。三是市场需求旺盛,实施蔬菜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不断提高蔬菜生产能力,缓解季节性供需矛盾,只有创建蔬菜加工、贮藏,加强蔬菜产后保鲜、贮藏,延长产业链条,才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发展蔬菜产业是迅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蔬菜亩均收入10000元以上,是种粮效益的十几倍。目前我县蔬菜种植户以种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竞争力分析: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合水县位于甘肃东部,东邻陕西省富县,西与西峰区、庆城县相连,南与宁县接壤,北靠华池县及陕西省志丹县。国道309、211线、青兰高速交错过境,乡镇通油路率达到100%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总日照时数2376—2492小时,无霜期为155—160天,年均降雨量560—590毫米,平均海拔1298.7米。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气温日变化大,冬季连阴天气少,极端气温相对持续时间短,是发展设施瓜菜的较好地域。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较轻,适宜发展绿色无公害瓜菜。三是全县认证无公害瓜菜产品4个,认证绿色瓜菜产品5个,无公害、绿色瓜菜生产基地面积达10万亩,占瓜菜生产总面积的85%。“板桥白黄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并在2011年全省农产品交易会获优质农产品金奖,丑家川水萝卜在2012年全省农产品交易会获优质农产品金奖,这些地方传统名优产品在省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四是县域内已建成蓓蕾公司、合水县旭晟源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瓜菜加工、储藏企业2家,瓜菜批发公司1家。建成较大规模的瓜菜专业批发市场2家,在铁李川、老城等瓜菜生产基地配套建设瓜菜交易大厅,通过“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开展订单销售,进一步拉动了产销流通。建成了各类瓜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有效解决了农户在品种安排、技术服务、瓜菜销售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难题,保证了瓜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目标与任务

(一)本县发展苹果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目标与任务。

发展思路:以鲜食品种为主、加工品种为辅,保持面积适度增长,主攻果园管理,提升单产和质量,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布局和品种结构,建设标准的良繁基地;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强化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规范,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加工新产品研发,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走优势、高效、绿色的果业之路,努力实现果业强县目标。

发展目标与任务:按照“人均二亩果,亩均一万元”的奋斗目标,在现有20万亩的基础上新栽苹果13.55万亩,到2020年力争全县苹果留存面积稳定在41.55万亩,挂果面积达到20万亩,果品产量31.3万吨,实现产值15.7亿元,商品果率达90%以上,优质果率达70%以上,鲜果贮藏能力达到9.2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9万吨,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由2013年的1378元提高到6000元,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全县富民增收的基础性产业。

(二)本县发展瓜果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目标与任务。

发展思路: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继续以“三川三塬”为重点区域,以人均一亩菜为奋斗目标,在巩固提高县川,固城河川设施蔬菜基地生产水平的同时,稳步扩大马莲河川区设施蔬菜面积,扶持肖咀塬和店子塬幼果园套种高原夏菜的示范种植,鼓励塬面乡村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生产,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办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鲜菜“买难”问题。

发展目标与任务:到2020年,全县建成设施瓜菜、特色瓜菜、高原夏菜(地膜商品菜)瓜菜生产基地25万亩,总产量达到23万吨以上。瓜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上,瓜菜重点生产区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大力实施设施瓜菜“百千万”示范工程,稳定日光温室生产,扩大塑料大棚面积,每年新增塑料大棚2000-3000亩,到2020年设施瓜菜面积达到2.87万亩。充分利用夏季光热水资源的优势,春季在抓好“三川三塬”有条件的空档地块的地膜商品菜的同时,夏季要扩大复种面积,调整品种布局,每年增加6000亩,集中抓好幼果园套种高原夏菜,重点发展白菜、萝卜、辣椒、豆角、甘蓝、西葫芦,建成优质高原夏菜(地膜商品菜)规模化生产基地7.2万亩。建成以西甜瓜、黄花菜、白瓜子为主的12.75万亩特色瓜菜产业带(其中:西甜瓜1.9万亩;黄花菜9.65万亩;白瓜子1.2万亩)。

四、区域产业布局

(一)苹果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情况。

合水县是优质红富士苹果最优势的核心产区之一,发展区域以六大塬面(何家畔塬、店子塬、西华池塬、肖咀塬、定祥塬、太白坳塬)为重点,到2014年底,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8万亩,发展万亩乡镇9个,千亩村54个,建成各级苹果标准化管理示范区47处4.6万亩,其中:部级1250亩,省级5824亩,市级1368亩,县级2.78万亩,乡级6300亩。全县果园挂果面积13.5万亩,产量18万吨,产值7.2亿元;建成果品冷藏库5座,年贮藏能力5万吨以上;建成龙头企业10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个,组建各级产销协会8个。建成果品贮藏库2088处(座),其中:千吨以上4处,年贮藏苹果4万吨。为全县苹果产销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二)瓜菜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按照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产品建基地,突出优势建基地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撑和抓点示范,不断推动瓜菜产业稳定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三川(县川、固城川、马莲河川)三塬(西华池塬、肖咀塬、店子塬)”为主的六大片带瓜菜生产基地,形成了牧家沟、瑶子头、董家寺、丑家川、铁李川等一批瓜菜生产专业村,重点区域实现了“一村一品或一川一品”的瓜菜生产布局。2014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总面积18.33万亩,总产量达到13.1万吨,实现总产值3.07亿元。共建成千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点4个(板桥镇瑶子头村、老城镇牧家沟村、固城乡董家寺村、吉岘乡丑家川村和九顷湾村),五百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点2个(西华池镇严沟圈和唐旗村、何家畔镇铁李川河西流域)。幼果园套种高原夏菜千亩点2个(太莪乡北掌村、肖咀乡肖咀村),五百亩高原夏菜示范点5个(吉岘乡丑家川村、固城乡董家寺村、板桥镇瑶子头村、老城镇牧家沟村、板桥镇板桥村)。百亩设施蔬菜示范点12个(太白镇太白村、蒿咀铺乡蒿咀铺村、老城镇东关村、板桥镇板桥村、西华池镇黎家庄村、吉岘乡吉岘村、何家畔镇郭家庄村、肖咀乡肖咀村、段家集乡段家集村、固城乡固城村、店子乡店子村、太莪乡太莪村)。完成各类设施蔬菜种植1.743万亩(日光温室610亩、水泥骨架大棚2326亩、钢架大棚3009亩、竹竿大棚3000亩、塑料小拱棚8485亩)。

五、扶持方向与环节

(一)苹果产业扶持方向与环节。

合水县目前储藏能力只有5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60%,冷藏不到30%,全靠地下式砖窖贮藏,贮存时间短、标准低。且全县苹果没有统一的包装,苹果包装箱靠外地供应。产后清洗、分级等商品化处理更是底下。没有果品专业批发市场,果农坐等客商收购,价位低,客商欺行和压级降价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果农利润流失。缺少加工运销龙头带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还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针对这些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县将在未来三年重点突出扶持加工运销龙头带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力度。通过扶持运行良好的专业合作社,申请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支持,力争让合作社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果品批发市场和运销体系。

(二)瓜菜产业扶持方向与环节。

针对我县瓜菜产业产后流通体系不健全,销售不畅的状况,重点通过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三个层次的瓜菜批发交易市场。完善和提高县城现有的2个大型瓜菜批发市场和12个乡镇建立的初级瓜菜批发市场,各重点示范村建立1个瓜菜零售市场。重点要把县城2个市场建成全县瓜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设与市场配套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全县形成以县城市场为集散中心,以乡镇和涉菜重点村市场为骨干,以小集镇市场为网点,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网络体系。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合水县三年扶持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投资13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财政资金240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480万元。

(一)2016年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016年规划投资4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财政资金80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160万元。

(二)2017年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017年规划投资4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财政资金80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160万元。

(三)2018年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018年规划投资4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财政资金80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160万元。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本次规划在三年内共扶持6个产业化优势特色专业合作社的6个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可实现营业收入515万元,利润总额到达93万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51万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直接带动农户1445户,直接带动基地面积5180亩,新增就业岗位125个。项目建设还可以全面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促进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当地建立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农民增收和合作社增效三者协调发展。

(三)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田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导致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能下降等重大问题,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八、环境影响评价

(一)苹果优势特色产业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我县发展苹果优势特色产业,势必要大量新栽果树,而苹果树作为落叶乔木能够改善区域生存的环境质量。首先,苹果树可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新鲜氧气;并且还能够吸收工业化生产排放的有毒气体、滞留污染大气的烟尘粉尘和消除对人类有害的噪声污染等。其次,苹果树的大面积栽植是防风固沙的有效办法,可以起到减弱风速、阻滞风沙的侵蚀迁移,降低大风对土壤的水分蒸发,有效减少土壤风蚀。

(二)瓜菜优势特色产业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我县多数农业种植都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增加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在化肥使用中存在着品种不合理、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且施用水平在区域间十分不合理;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则存在乱用药,药太多的问题。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影响颇为严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使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危害,农药流失对水体、生物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危害。为了有效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我县近年来在县域内大力推广和使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料,并鼓励农民增施农家肥,加强了对农药科学使用的培训力度,以减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未来几年我县还将大力推广和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料、农家肥,并逐步加大物力病虫害防止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培训力度,使我县瓜菜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动员,营造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良好氛围。

为了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级组织能够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来。积极宣传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县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声势,推介合水县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本县优势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发展态势。二是以科技示范推广为契机,深入乡镇、村组,设立宣传点,向群众宣传特色优势产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动态。三是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致富户进行典型引导和宣传,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作用。四是要通过大力宣传动员,将乡镇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来,使全县上下形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合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双轨责任制。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需要落实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工信、交通、科技、水务、农牧、林业、畜牧、扶贫、农发、工商、质监、瓜菜、果业等部门和12个乡镇长为成员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相关技术单位牵头成立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技术指导组或专家团,负责开展技术服务指导。

(三)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机制体系。

主要从三个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创新产业运作机制。改变以往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投入方式,通过实地考察、算账对比、明确产权等方法,帮助优势特色产业种植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调动种植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进行重点扶持,努力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标准化生产。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探索采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等符合实际的经营模式,切实加快推进农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实现农村土地的依法、合理流转,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种植和助农增收夯实基础。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最低保护价、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

(四)严格督促检查,建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考核机制。

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考核管理奖惩机制,进一步制定完善考核办法、产业开发扶持办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将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纳入乡镇和部门绩效考核,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年度任务有欠账的限期填平补齐。每年由优势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按照一个规划指导、一套扶持政策、一套班子抓促、一套科技服务体系、一个考核评价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生产基地核心区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指导服务等情况进行半年督查、年终考核,落实奖惩,推动工作开展。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