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2090200000183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06-05-2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专项规划 |
合水县地方病防治2006一2010年规划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我县历史上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重点防治的7种地方病(鼠疫、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布病、砷中毒、氟中毒)中,除鼠疫、氟中毒、砷中毒外,其他4种地方病在我县均有分布,另外还分布有肠道寄生虫病、麻风病等病情较重的地方病,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山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乡镇以及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连续保持无鼠疫发病。全县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由2000年的90.45%上升到2005年的94.33%, 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2000年的11.05%下降为2005年的8.02% ,有12个乡镇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大骨节病、克山病得到有效控制,病区儿童大骨节病检出率由2000年的6.45%下降到2005年的3.68%,连续多年未发现新发克山病人;布病防治成果显著,12个乡镇均达到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与此同时,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县地方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二是全县局部地方儿童碘缺乏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智商偏低,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全县共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人387人,其中Ⅱ°甲肿病人40人。三是我县Ⅰ°以上(含Ⅰ°)大骨节病现症病人还有9455人,其中13岁以下儿童病人2455人,病区涉及范围达12个乡镇,受威胁人口16万人。四是克山病发病率有复燃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县目前有各型克山病人共计275人,其中潜克249人,慢克26人。五是布病发病有回升趋势,局部地方发病率相对较高。目前,全县有布病患者32人,布病感染者18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流行,维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我县地方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科学防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按照“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快地方病防治进程。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科学防治。通过改造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并努力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群众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防治工作。同时,加强地方病防治应用性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
2、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病区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对群众危害比较大、防治效果比较好的地方病作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摸清地方病流行情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先重病区后轻病区、先人群密度大病区后人群密度小病区”的做法,统筹考虑,分阶段安排和实施综合防治项目。
三、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1、健全鼠疫防治工作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2、到2010年全县整体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3、大骨节病、克山病、寄生虫病等重点地方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二)具体目标
1、鼠疫防治目标
政府建立鼠疫防控和监督管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健全鼠疫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准确监测预报和快速高效处置疫情,医疗卫生人员鼠疫防治知识合格率达90%以上。
(1)完善市、县区鼠疫防治工作体系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鼠疫防治工作和监督体系建设,形成机构健全、功能齐备、管理科学的鼠疫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各级专业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要求,专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工作条件显著改善,防控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机构、队伍、设施、服务能力四配套产。
(2)提高鼠疫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准确预报和报告疫情。完善鼠疫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质量,规范监测技术,及时发现、准确预报和报告动物疫情,快速有效控制,确保疫情不扩散,将鼠疫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健全鼠疫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反应处置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要求,健全鼠疫应急反应机制,做好应急组织准备和物资储备。各级卫生部门要分步骤、分层次地做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全员鼠疫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和报告人间鼠疫病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鼠疫防治专业队伍做好人员、技术准备,定期组织演练,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医疗机构的隔离病房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医务人员熟悉鼠疫救治技术,提高救治水平。县级具备处置一般鼠疫疫情的能力。
(4)降低宿主密度,控制鼠疫危害。大力开展灭鼠工作,减少和消除对人群的威胁,交通干线、人口稠密和旅游景点周围地区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
(5)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群众健康教育。把鼠疫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计划,2—3年内对全县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一次全员轮训,提高疫情发现的报告意识及医疗救治水平。对疫源地区群众有计划地开展“三不三报”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鼠疫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至2010年,全县医疗卫生人员鼠疫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疫源地区群众“三不三报”知晓率达80% 以上。
2、碘缺乏病防治目标
(1)到2006年底,总体上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a、各乡镇实现消除或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b、合格碘盐食用率≥90%。
c、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100ug/L,<20ug/L的比率≤15%。
d、孕妇、哺乳期妇女尿碘中位数≥150ug/L, <20ug/L的比率≤20%。
e、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15%。
f、管理指标评分≥60分。
(2)到2008年,总体上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a、各乡镇普遍达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b、合格碘盐食用率≥95%。
c、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100ug/L,<20ug/L的比率≤10%。
d、孕妇、哺乳期妇女尿碘中位数≥150ug/L,<20ug/L的比率≤10%。
e、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5%。
f、管理指标评分≥90分。
3、大骨节病防治目标
到2010年,全县大骨节病重病区村儿童大骨节X线检出率降到20%以下。
4、克山病防治目标
到2010年,全县克山病重病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比2005年下降50%,控制各型克山病发病。
5、寄生虫病防治目标
继续巩固和发展黑热病防治成果,降低包虫病、土源线蠕虫病和感染和发病。
(1)包虫病:查清各病区包虫病的分布和流行程度,在重病区开展综合性防治,到2010年,疫情得到控制,确保包虫病发病率降至最低极限。
(2)黑热病:2010年全县发病人数比2005年下降50%以上。
(3)蛔虫等土源线蠕虫病:到2010年土源线蠕虫病感染率比2005年下降50%以上。
四、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情监测。结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病病情信息网络,加强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准确、及时、定量分析和预测全县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趋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制定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考核评估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病区群众普遍掌握地方病防治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自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地方病的危害。
(三)加大干预力度。根据各乡镇地方病病种和防治工作所处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实施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乡(镇),要提高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实现消除或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要坚持对碘盐加工、销售进行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保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可持续发展。存在高氟高砷水的乡镇,要认真落实以改水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同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及沼气池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大力实施改水降氟、降砷。对已完成改水的病区,要加强水监测和对防治措施的监督,掌握改水设施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处理。大骨节病、克山病区、布病病区。要因地制宜地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搬迁、补硒等措施,控制新发的大骨节病、克山病病例、布病病例。要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使其掌握克山病、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时发现、报告并治疗新发克山病、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病例。
五、治疗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治疗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劳动能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对巨块型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患者,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块等方法治疗;对严重缺碘的孕产妇等特需人群,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取在一定时期内酌情用碘制剂补碘的方法防治;对严重缺碘导致的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要用药物进行替代治疗并进行生活、劳动功能训练。
对大骨节病患者,要采取以对症药物(包括中药)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进行治疗,部分病区可对一些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对急性克山病患者,要以抗心源性休克、抗心律失常及急性心力衰竭为主,积极进行抢救;对在相对稳定期内的慢型克山病患者,要用抗心衰药维护治疗,并加强心脏功能的监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检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治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研究制定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政策的措施,广泛筹集并统筹安排防治工作所需资源,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每年要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对防治工作经费的落实与使用情况、防治措施的落实与防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要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规划目标和各项策略、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对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好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规范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影响规划实施效果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防治工作。卫生部门要及时制定防治工作策略和规划,组织开展防治、监测、健康教育、技术培训和考核评估等工作。同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病区范围、病情资料和相关技术支持。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防治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有关部门和单位建议,在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安排改水工程,统筹考虑并优先安排严重缺水和不利人类生存环境的地方病重病区人口搬迁规划。财政部门要安排落实防治所需经费,并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扶贫部门要将地方病防治纳入农村扶贫工作规划,扶持地方病防治机构积极开展贫困人口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水利部门要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改水工程纳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并组织实施。林业部门要对纳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规划的大骨节病病区进行重点扶持。教育、广电、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做好特需人群补碘的教育工作,预防智力残疾的发生。工商、质检、盐务部门要负责对碘盐加工、流通、贩运、销售网络建设和质量的监管力度,提高合格碘盐的普及率。
(三)强化法制,严格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盐业管理条例》以及有关防治地方病的地方性条例和规章制度,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使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四)拓宽投资渠道,落实防治经费。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和防治工作需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防治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地方病防治事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规范的要求及本部门和单位承担的防治任务,安排必要的防治资金。要采取“渠道不变、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的办法,充分利用老区优惠政策和水利、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沼气池建设等资金,综合发挥其在地方病防治方面的效益。
(五)加强机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县政府要及时调整充实地方病防治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作为政府常设机构,负责地方病防治行政管理,具体承办地方病防治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卫生机构和医疗单位要积极配合地方病防治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防治业务工作,切实加强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一支精干的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同时,要坚持科研为防治工作服务的方针,针对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环节,组织技术攻关,力争有所突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