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版
  • 无障碍
  • 本站地图
  • 关怀版

合水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2090200000186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3-05-25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区域规划

​合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水县统筹城乡发展“14441”工程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25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合有关单位:

《合水县统筹城乡发展“14441”工程规划纲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合水县人民政府

                                                                                                           2013年5月25日

 

  

                                        合水县统筹城乡发展“14441”工程规划纲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确保省市提出的“3341”工程和“一线八域”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统筹城乡发展“14441”工程(一条线、四基地、四名片、四十强村、十强企业)。现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目的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市上提出“一县八域”战略部署,在更高更大层面上推进区域统筹发展。实施“14441”工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打造重点产业示范片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提升全县整体实力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全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地方工业总量小,“三产”发展滞后。实施“14441”工程,建设特色经济片带和优势产业聚集区,推进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发展平台,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对于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夯实城乡发展基础的重要方式。全县交通基础薄弱,水利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不强,瓶颈制约明显。实施“14441”工程,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交通、水利、生态、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实施“14441”工程,按照“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总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实施的“3341”工程和“一线八域”战略部署,立足县情和发展形势,深入实施“14441”工程,强化“交通、水利、生态、人才”四大支撑,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石油煤炭、绿色农产品、黄土民俗文化”四大资源,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小康和谐合水。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全面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切实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特色,重点推进。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集中力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突出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工业集中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城乡居民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发展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发展潜力等要素,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全力实施“14441”工程,努力夯实城乡发展基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强力推进产业开发,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发展步伐。

    一条线:“何太线”,即:何家畔乡—吉岘乡—西华池镇—板桥乡—老城镇—蒿咀铺乡—太白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线。以县城为中心,以G211线和雷西高速为轴线,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强人口和资源要素的集聚配置,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整体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业能源产业带动发展,着力打造全县新的经济发展带。①将何家畔乡建成苹果生产加工型小城镇,②将吉岘乡建成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型小城镇,③将西华池镇建成工业集聚型小城镇,④将板桥乡建成商贸物流集散及蔬菜生产批发型小城镇,⑤将老城镇、蒿咀铺乡建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小杂粮生产和精深加工型小城镇,⑥将太白镇建成旅游观光和商贸物流集散型小城镇。

    四基地:①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六塬”(何家畔、肖咀、店子、西华池、定祥、太白坳)为重点发展苹果产业,实现整塬、整乡、整村推进。②绿色瓜菜生产基地。以“三川”(县川、固城川、马莲河川)为重点发展绿色瓜菜产业,辐射带动全县瓜菜产业全面发展。③高效畜牧养殖基地。以“五林缘”乡镇(太白镇、蒿咀铺乡、老城镇、太莪乡、固城乡)为重点发展草畜产业,辐射带动全县草畜产业全面发展。④林业经济发展基地。按照“核桃树盖顶、文冠果缠腰、油松垫底、中药材填空”的思路发展林业经济,拓宽广大农民依托林地增收的路子。

     四名片:黄河象文化牌、古石刻艺术牌、子午岭绿色牌、革命老区红色牌。围绕黄河古象出土遗址保护开发着力打造黄河象远古文化游,围绕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保护开发着力打造古石刻艺术鉴赏游,围绕子午岭夏家沟森林公园和太白“陇上江南”景点建设着力打造子午岭绿色生态游,围绕四所烈士陵园(县城、老城、太白、店子)和包家寨子会址、太白起义、倒水湾军事整编等遗址着力打造革命胜迹红色游。

    四十强村:以“何太线”为轴线,抓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共同发展。到2015年,将师家庄村、三里店村、华市村、黎家庄子村、唐旗村、罗家畔村、宫合村、吉岘村、郝家庄村、何家畔村、盘马村、产白村、姚坑崂村、赵楼子村、卓堡村、梅寨子村、王庄村、化沟村、董家寺村、王昌寺村、店子村、吕家岘子村、太莪村、关良村、板桥村、马洼村、阳洼村、瑶子头村、刘家庄村、牧家沟村、东关村、水沟村、赵塬村、蒿咀铺村、九站村、陈家河村、太白村、连家砭村、葫芦河村、莲花寺村建成产业优势明显、基础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均衡、综合实力较强的经济强村。

    十强企业:到2015年,新建或扩建投资上亿元、年产值1.5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四)预期目标

    到2015年,全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综合经济目标: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23.5%;财政大、小口径收入分别达到 3.2亿元和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9.2%。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原油产量达到100万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苹果留存面积稳定在30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设施瓜菜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两牛存栏达到8万头,羊存栏达到3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2万头,达到人均1亩菜、2亩果、3头(只)畜、4亩林的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镇化率提高到3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11.5%和18%以上;农村安全饮水合格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面覆盖;通讯及网络终端占有率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目标: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以上;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4个,每千人拥有病床4.4张;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城乡老年人集中供养床位每千人达到30张。

   (五)远景目标:到2020年,全县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完备,“三产”结构趋于合理,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发展重点及任务

    按照产业布局框架,紧盯发展目标任务,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均衡发展。

    (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全力构建县域产业体系。围绕优势资源,结合区域扶贫开发,突出特色抓产业,抓住骨干做扩张,壮大龙头建基地,扶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做精做优一批特色产品,强化项目支撑,创新工作措施,全力构建新型县域产业体系。

    一是围绕一线带动加快三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何太”示范线建设为重点,以农工商协调发展为目标,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发展壮大企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群体集聚发展模式,实现各类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1、建立农特产品综合加工区。以境内青兰高速和G211线为轴,以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基地为支撑,建成农特产品综合开发区。以塬面苹果和川区瓜菜为基础,在何家畔乡建立苹果生产加工区,在吉岘乡建立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区,在板桥乡建立瓜果菜加工销售区;以五个畜牧发展重点乡镇为基础,在老城镇建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区;以蒿咀铺的小杂粮为基础建立小杂粮生产和精深加工区;以太白的黑木耳、山野菜、水稻等农特产品为基础,建立农特产品加工销售区,切实形成基地在全县、销售在出口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2、新建商贸物流集散区。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商贸物流集散区,搞活农产品的运输流通。充分发挥板桥乡和太白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尽快建立板桥商贸物流集散区和太白商贸物流集散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建立大型商贸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支持新兴零售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新兴物流企业的发展,逐步建成层次清晰、相互对接、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

    3、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加快县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2013年全面完成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到位、环境优化的发展投资环境,增强其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紧盯国家投资政策导向,加快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优势资源,全力推进石油、煤炭、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壮大地方工业,大办一批无污染、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型石油、煤炭等工业企业入驻集中区,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变,力争把合水建成庆阳大型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县。到2015年,使园区入驻上亿元大型企业达到2—3户;全县石油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煤炭、天然气有实质性进展。

     二是围绕农特产品构建四大基地,促进产业规模发展。按照“塬面优质苹果、川区特色瓜菜、山地林业经济、全县种草养畜”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发挥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科技推动、示范带动的作用,着力构建四大基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1、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何家畔塬、肖咀塬、店子塬、西华池塬、定祥塬、太白坳塬六大塬面为重点,按照区域优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果树宜种区的六大塬面进行苹果产业整村推进,逐步形成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的名优产品,着力打造大规模、标准化的苹果产业发展片带。到2015年,建立苹果专业村40个,果园留存面积稳定在30万亩。

2、绿色瓜菜生产基地。以县川、固城川、马莲河川“三川”为轴线,辐射带动全县瓜菜产业全面发展,努力形成瓜菜生产上档次、出品牌、高效益的新局面。县川的板桥乡集中发展以板桥白黄瓜为主的设施瓜菜;老城镇集中发展以西葫芦嫁接西瓜为主的设施瓜菜;蒿咀铺乡突出发展脱毒马铃薯。固城川的固城乡集中发展以甜瓜为主的设施瓜菜;吉岘乡的丑家川、九顷湾和肖咀乡的玉皇沟集中发展设施瓜菜。铁李川集中发展以甜瓜为主的设施瓜菜,并向“春提早”和“秋延后”方向发展。到2015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设施瓜菜2万亩以上,力争县川设施瓜菜达到1万亩、固城川设施瓜菜达到1万亩、铁李川设施瓜菜达到0.2万亩。

3、高效畜牧养殖基地。以“五林缘”乡镇(太白镇、蒿咀铺乡、老城镇、太莪乡、固城乡)为重点发展高效畜牧养殖业,以西华池镇、段家集乡、肖咀乡为重点发展现代化规模养殖,推动全县草畜产业全面发展。到2015年,全县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20个,规模养殖户3500户,人工种草留存面积15万亩,两牛存栏达到8万头,羊存栏达到3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2万头。

    4、林业经济发展基地。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为重点,在抓好“五项制度、一个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山地林业经济,利用林权抵押贷款解决发展林业经济的融资难题,建设以文冠果、核桃、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经济林生产基地,着力增加林地效益,拓宽广大农民依托林地增收的路子。

    三是突出四张名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依托子午岭绿色资源、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古石刻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加强重点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把合水建成陕甘边旅游名县和庆阳市的“度假村”和“天然氧吧”。

    1、加快重点景区和旅游线路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切实加快建设子午岭文化休闲度假区、太白红色旅游区、板桥黄河古象旅游区三大核心景区和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五一山森林公园、大山门生态园、翠峰山休闲公园、紫斑牡丹艺术创作基地、古石窟寺艺术园、唐代“葫芦城”七个重点景区,努力打造“革命老区红色牌、黄河象文化牌、古石刻艺术牌、子午岭绿色牌”四张旅游文化名片。要紧盯全市建设正宁—宁县—合水生态文化旅游和环县—华池—合水红色旅游两条线,围绕黄河古象出土遗址保护开发,打造黄河象远古文化游;围绕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太白平定川石窟群保护开发,打造古石刻艺术鉴赏游;围绕子午岭夏家沟森林公园和太白“陇上江南”景点建设,打造子午岭绿色生态游;围绕四所烈士陵园(县城、老城、太白、店子)和包家寨子会址、太白起义、倒水湾军事整编等遗址,打造革命胜迹红色游,开辟合水到延安、太白至南梁两条重点旅游线路。到2015年,建成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4A级景点、夏家沟森林公园3A级景区,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新兴产业。

    2、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按照“抓创意、建基地、出精品、育人才、打品牌、拓市场、提效益”的思路,突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积极挖掘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扩大合水县民俗文化产业总公司等生产规模的前提下,以挖掘“黄河古象”文化为基础,扩大“百象图”等特色作品规模,开发新、奇、特、名、优的民俗文化产品,促进文化资源向产业发展转变,形成以香包、刺绣、剪纸、根雕、石刻及香料辅品为主导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大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打造中华民族发祥地、先周文化发源地、非物质文化生态地、黄土高原景观地等强势文化品牌。到2015年,重点建成旅游农家乐60户,发展苹果旅游产业园区、生态文化旅游基地、特色养殖和千亩葡萄园,把我县建成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打造合水民俗文化精品。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有机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到2015年,村级店从10个增加到30个。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城建设南、北、中三个综合性交易市场,新建3户大型超市,建设2—3个专业性市场;每个乡镇建设1—2户大型超市和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提升三产比重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四大工程,全力推进城乡基础共享。按照统筹城乡、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多元投资的原则,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夯实城乡发展基础,改善城乡经济发展硬环境。

    一是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以县、乡、村组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交通网络。建成雷西高速合水过境段,甜水堡至罗儿沟圈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建成西峰—合水—板桥二级油路、华池柔远镇—太白二级公路合水段,合拓、合观等三级公路开工建设。积极实施通畅工程,新建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80条520公里;新建白家沟、太乐沟等桥梁47座,切实解决沿川群众“过河难”和生产生活资料运输问题。完善配套交通设施,提高通行能力及通达深度,整体搬迁县城中心汽车站。到2015年,全县实施公路建设项目100条700公里,实现“与市县通二级公路、县乡通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油路)”的目标,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全面形成,县城与周边联系更加通畅便捷。

    二是水利水保建设工程。坚持合理利用、节约为先的原则,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及工业生产用水安全。努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坚持“蓄、引、提、改、节”五措并举,切实解决区域内城乡水利发展问题,重点抓好农村安全饮水、重点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县城供水管网改造、水库除险加固、节水型社会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重点水源工程,争取马莲河豁口水库工程、徐阳沟水库工程、葫芦河调水工程开工实施,彻底解决县城用水和农工业用水困难的问题;加快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重点建设太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固城灌区配套与改建及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强马莲河、固城河、葫芦河、县川河河道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县改建水利工程20处,发展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000亩,使水资源管理、保护、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加强梯田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以苹果、核桃、种草养畜为主的梯田产业。到2015年,全县新修梯田10万亩,全县全面实现梯田化,新建淤地坝10座,小型水保工程20处,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亩以上,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

    三是电力能源建设工程。全面实施电网新建及改造工程项目,新建110KV城关输变电工程1项,35KV太白大川、吉岘、板桥、太莪、肖咀5项输变电工程,35KV段家集至固城、林镇至大川输电线路2条,新建35KV输电线路144千米,改造35KV城关输电线路1条25千米,增容改造35KV店子变,进一步完善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新建10KV线路321.3千米,0.4KV及以下线路224.32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100台5450千伏安,户表改造3814户,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保障农村居民正常生活用电及工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提高沼气普及率和利用率,加强沼气技术服务指导。到2015年,全县12个乡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0台,节柴灶3000个,为县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四是信息服务建设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不断提高互联网、广播、电话、电视等网络覆盖率。继续实施20户以下自然盲村“村村通”工程;新建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办公楼、演播大厅及数字电影院、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调频台及广播电视乡站,积极开展政策、生产、市场、科技、气象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积极建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现代通信体系,推进城乡光纤接入,使光纤到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旅游景区通信盲区,不断提升信息网络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三)统筹一城七乡(镇)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龙头、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城镇发展的新需求,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小城镇,以物流型、商贸型、聚集型为建设导向,高度重视县城总体规划和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突出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居民住宅等配套专项规划。加强重点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夯实基础。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执行一道令”的原则,依法加强规划管理。

    二是加快县城建设。按照“北拓南伸、旧城改造、强化配套、提升品位”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原则,加大县城南北延伸、东西拓宽力度,着力推进其逐步形成北部行政办公区、中部商贸物流区、南部工业集中区三大区块。重点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集中供热工程、保塬固沟工程、城区道路工程、综合市场建设、南区休闲广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15年,使县城建设实现“两翻番、两提高”的总体目标。即:县城面积翻一番,由现在的4.2平方公里达到7平方公里以上;县城人口翻一番,由现在的2.8万人达到5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由现在的29.8%提高到35%;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

    三是着力打造七强乡(镇)。坚持走“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配套建设、完善功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路子,以“何太”线涉及的7个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综合性贸易市场、商业街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体系,力争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能够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济文化中心。  

    四是全力建设四十新村。按照“打造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的总体要求,以“何太”线为轴,以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支撑,全力打造四十新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5年,建成的40个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比全县6700元净增300元;建成小康农宅3000户、危房改造4000户,努力形成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健全完善“国民教育、科技创新、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安全防范”七大民生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事业投入,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9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升入高中阶段比率达到85%以上,高考二本进线率达到30%,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二是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全覆盖,有效降低药品价格和群众医疗药费用负担;健全医疗机构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为主的四大体系,切实改善城乡医疗基础条件。强化乡镇公共卫生办公室建设,实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设备、业务工作“五到位”。到2015年,全县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全县农村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省市级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60%以上,县内达到80%以上;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以内。

    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多元、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图书馆、影剧院、乡镇文化广场、县城五一山休闲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12个农村社区、40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水平,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重点抓好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训形式,努力培育实用型人才,通过政府出资,选派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骨干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进行轮训,不断提高技能,服务经济发展。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关注民生问题,切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解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问题。到2015年,全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继续实施扶贫济困工程,完善助学基金、大病救治基金和法律援助中心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实施统筹城乡发展“14441”工程时间长、任务重。为此,县上成立合水县统筹城乡发展“14441”工程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政府办、农村部、发改局、工信局、人社局、城建局、财政局、农牧局、林业和草原局、果业局、蔬菜办、水务局、文广局、交通局、招商局、旅游局、电力局等部门以及12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要加大实施、协调、管理、督查力度,定期分析研究,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的目标任务,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要强化项目支撑。要突出项目建设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准确把握国家投资导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性资金支持,有效利用和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项目前期策划、筛选、储备工作,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财政、发改、交通、水利、扶贫、农牧、城建、工信、环保、旅游、林业、果业、招商、电力等单位要整合项目资金,给予项目倾斜支持,扶持规划区内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建立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府投资或政府与企业合资的形式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担保公司,对私人投资的担保公司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支持和鼓励金融部门创新,改善金融服务。

    三要强化落实保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紧盯规划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统筹协调,狠抓落实,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加强跟踪分析,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跟踪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提高规划执行效力。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人大、政协、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