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133000000/2025090400000039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5-09-04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预算决算 |
2025年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卫生健康局整改情况的报告
根据县财政局《关于做好2025年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结果问题反馈及整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单位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对照反馈的问题清单逐项深入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推进整改落实,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反馈问题
(一)项目支出财政重点绩效评价
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项目政策宣传覆盖面不足。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宣传渠道有限,未能充分覆盖目标人群,导致政策知晓率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部门整体支出财政重点绩效评价
1.部分项目未执行到位,“2024年基本药物制度中央补助资金”项目年初预算数200.39万元,全年执行数35.17万元;“2024年有关卫生健康项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项目年初预算数578.7万元,全年执行数134.54万元,执行率偏低。
2.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管理、重点工作管理制度等内容不完善。
3.实际在职人数超编,核定编制15人,实际在编18人,存在超编现象。
4.预算与决算差距过大,预算决算编制粗糙,无法反映真实差异原因,决算报表仅罗列收支总额,未详细说明“哪些项目超支、哪些项目结余”及具体原因。
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制度体系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内控框架。新兴业务无制度约束。
6.绩效管理工作不规范,绩效目标设定脱离实际,导向性缺失,目标模糊且量化不足。
二、整改落实情况
(一)项目支出整改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结合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入户机会,向群众面对面科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服务内容,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二是利用乡镇集市、卫生健康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义诊等方式,向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健康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居民健康素养;三是借助抖音、快手、公众号等自媒体宣传平台,创作群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科普宣传短视频、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宣传实效,逐步改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观念,提升基本公卫项目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
(二)整体支出整改
1. 项目执行:加强各类项目建设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汇报县委、县政府,对接县财政局,加快各类项目资金支付进度;与县财政等部门建立联合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各类项目资金支付问题,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24年基本药物制度中央补助资金目前支出53.06万元,执行率为26.48%;2024年有关卫生健康项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目前支出259.68万元,执行率为44.87%。
2. 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梳理现有制度,完善补充核心领域制度,明确模糊条款,确保内容完整、表述清晰。健全执行监督机制,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建立奖惩机制。规范资产管理,开展资产清查,修正不准确信息,强化管理制度执行,定期核查资产状态,确保账实相符。先后修订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对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国有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督促上账35(台)件,按规定处置700余(台)件。
3. 人员超编:制定人员分流方案,通过自然减员、内部调配等方式逐步解决超编问题。
4. 预算决算:细化决算编制流程、内容,按项目分解预算,明确各项支出标准。决算时逐项目核对收支,标注超支或结余项目,详细分析原因,如政策调整、执行偏差等。建立复核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差异原因清晰可查。对2024年预算决算数据重新梳理核对,对预算决算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说明。在今后的预算决算编制进一步细化报表项目,增加对关键数据的注释和说明,提高预算决算信息可读性和可用性。
5. 内部控制:整合现有制度,构建系统性内控框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养结合项目”“互联网+医疗”等新兴业务,完成专项内控流程制定;全面梳理医疗卫生高风险点,重点围绕“医疗纠纷”“院感暴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等,建立预防机制及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风险排查。
6. 绩效管理:组织开展绩效管理培训,学习指标目录构建逻辑与应用方法,结合案例讲解,确保业务人员掌握指标选取、评分标准及与工作衔接的要点。优化绩效目标设定,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等定性目标细化,如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5%、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0%等可量化指标,增强导向性。制定《绩效管理办法》,明确考核流程、评分标准及优秀等级条件,通过培训确保医护人员清晰了解考核规则。建立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目标合理性,确保与实际工作匹配。
三、下一步计划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全面实施项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履行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职责,落实评价各个环节;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对项目执行、制度落实、绩效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整改成果巩固。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将整改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制度,形成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同时,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三)提升绩效管理。建立完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资源分配、奖惩激励挂钩,形成“评价—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切实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
(四)加强沟通协作:加强单位内部各股室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与上级部门、其他单位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