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223000000/2022062100000032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2-06-2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乡村振兴 |
合水:田间“土秀才” 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合水县坚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动力,着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队伍,挖掘、培育并用好用活一批土生土长的能力强、技术硬、懂管理的“土秀才”,让田间“土秀才”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更需要挖掘、培育人才,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老城镇牧家沟村,今年54岁的王军成以前一直务工,这些年随着村里瓜菜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群众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观,今年村民王军成就承包了瓜菜大棚,发展产业。
“我们两个人承包了21个棚,目前有3棚西瓜、4棚甜瓜、2棚黄瓜、2棚香菜,剩下全是油菜。21个棚,预计一年收入21万元。”王军成说。
隔行如隔山,瓜菜苗种下去容易,但对于管理来说,王军成实属“外行人”。为此就需要懂种的行家、善管的能人来带领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村民闫学斌有着20年的种菜经历,丰富的经验,不仅为王军成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也通过引进外地的先进种植方法增加了经济效益。
闫学斌告诉记者,要想把菜种好,就必须把浇灌的喷杆拉好,用播种机播种,然后要适当减苗:“我种出来的菜,叶色绿,叶片厚,从来不打农药,绿色种植,吃起来更放心。”
现如今,乡土人才的潜在力量,逐步成为我县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活力源。板桥镇瑶子头村近年不断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坚持“瓜菜富民”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蔬菜产业,切实培育了一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村民王荣已经种植平菇8个年头了,主要以经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一年四季每天早晨都要采摘平菇,对外销售。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熟练地打理菌棒。
王荣说:“这个菌棒出菇能出七到九茬,现在每天都发货,平均价格在3块钱,年收入就是7至8万元。”
近年来,合水县持续完善机制政策,培育有能力、有创业基地、有带贫能力的创业致富带头人114人,2022年先后开展实用技术普及培训2000人次,切实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