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53000000/2024120300000323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4-12-03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通知公告 |
运用“新农具” 玩转“新农活” 争做“新农人”
“直播间的广大网友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唐旗村的手工杂粮,这些杂粮的原材料都是我们村里的群众自己种植······”在生机盎然的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由“新农人”引领的变革正澎湃涌动,他们借助网络力量,让乡村土特产走向市场火爆出圈,他们运用“新农具”玩转“新农活”,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一批批农特产变成了大家喜爱的盘中餐,更成为了践行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小米、高粱、荞麦、黏米等小杂粮和当地群众的缘分由来已久,但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这些小杂粮仅作为村民自给自足或馈赠亲友的食物,其经济价值和背后隐藏的商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得到充分挖掘。张丽丽,唐旗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不一样的眼光,她决心打破传统的局限,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唐旗村的手工杂粮。
“我做手工杂粮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了,刚开始做这个觉得就是谋生的出路,村里种植杂粮种类也比较多,也有这个手艺,就想着要把手工杂粮这个产业坚持做下去。”
农业发展需要艰辛付出的农民,更需要独具慧眼、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新农人”。张丽丽坚信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她精心挑选优质的杂粮原料,从选材、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粒杂粮都饱含着乡土的味道。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网络新媒体悄然进入了她的视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手工杂粮,张丽丽将目光投向了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她开始拍摄一系列展示手工杂粮制作过程的视频,从田间地头的原料采摘,到家中厨房的精心烹饪,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短视频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更传递出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点赞。
张丽丽说:“我本来就在做杂粮,接触到网络之后,就开始做短视频,起初也不知道拍什么,后来慢慢就拍摄我制作杂粮工作的视频,发现效果还不错,播放量也不错,也让我更有信心,成立了自己的庆阳马记老味道杂粮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此时,恰逢合水县大力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张丽丽所在的唐旗村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立了“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注册“唐Q大队”农产品专属商标,张丽丽积极响应,热情投身到乡村电商发展的变革中去,村两委帮助她进行短视频的拍摄制作和商品的精细化包装,手工杂粮的制作过程、营养价值等内容通过短视频分享到网络平台,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
“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唐旗村成立了合水县云上雁农产品助农合作社和‘唐Q大队’线下助农工作室,依托唐Q大队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线上新媒体账号,推动了像苹果、甜瓜、冉面等一大批的‘乡味’飞入‘云端’,帮助农户售卖农特产品,同时我们还培育发展了粉丝在千人以上的主播账号6个,其中粉丝超过11万人的庆阳马记老味道杂粮也加入到了利用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一起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这期间我们农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土特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合水县唐旗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敏敏说。
同时,张丽丽还积极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在直播间里,她详细介绍各种手工杂粮的特点,耐心解答粉丝的疑问,直播间的人气也因此越来越旺,手工杂粮的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现如今,张丽丽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已经超过了11万,她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让唐旗村的手工杂粮走向了全国各地,现在她售卖的杂粮制品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包括燕麦糅糅、冉面、鸡血面、油饼等。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唐旗村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人也加入到了手工杂粮制品的制作和销售中来,将自家的农特产品通过唐Q大队和张丽丽的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如今,唐旗村的手工杂粮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
随着农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唐旗村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先后培养了“庆阳马记老味道杂粮”“红哥在甘肃”“老杨爱拉二胡”等有影响力的直播账号6个,在全村农户、小作坊中甄选出杂粮作物、有机果蔬、农家小吃等农特产品48种;并注册了“唐 Q 大队”农产品专属商标,设计制作了特色独立包装,并采取短视频推介、直播带货、朋友圈接力等方式,迅速推动了一大批“乡味”飞入“云端”。同步建成了共享农场、围炉茶社、农家饭庄、非遗小课堂等特色体验节点5处。至目前,累计吸引游客6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150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18万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