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83000000/2025051200000068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5-05-1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部门文件 |
合水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做好我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甘肃省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庆阳市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庆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地质灾害实际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全县地质灾害现状
我县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县域内板桥镇、老城镇、蒿咀哺乡、太白镇及固城镇的乡镇为主要隐患分布区域,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截至目前,全县共发现地质灾害点443处(其中:崩塌180处、滑坡205处、泥石流57处、地面沉降1处),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11处、泥石流8处)。
二、2025年全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诱发原因分析。一是地质灾害基本发生在汛期,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和持续降雨。二是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另一诱因。三是我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特征显著,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预测分析。据气象部门预测分析,2025年我县大部分区域降水较常年略偏多。其中1-3月降水偏少;4月降水接近常年;预计汛期(5-9月)降雨量较常年偏多,汛期局地暴雨场次偏多,阶段性降水偏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多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极端天气,容易导致地质灾害,预计我县地质灾害中易发地区主要分布于太白镇、老城镇、板桥镇、固城镇、肖咀乡、段家集乡的部分区域。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在区域性和局部强降雨期间,根据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及规模、类型、发展趋势,结合地质灾害隐患核查情况,预测今年可能突发的主要灾害类型是滑坡和崩塌且具有较强的同发性和群发性。因此,将今年5-9月汛期作为全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特别是阶段性强降雨出现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各部门务必做好值班值守、加大汛期排查力度。
(二)重点防范区域。通过对发育分布规律、灾种、规模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研判,全县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即板桥一老城一蒿咀铺一太白和固城川;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即店子一太莪一段家集一肖咀;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即西华池一吉岘一何家畔。
(三)重点防范目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学校、医院景区,受威胁群众集中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及矿山企业、水利电力、铁路公路交通工程等施工现场。
四、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职责、任务“四落实”,层层签订责任书,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务必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重要灾情、险情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灾情、险情信息与防灾工作无缝结合,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
(二)部门联动,协同应对。自然资源部门要牵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加强协作配合,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合力。要充分发挥县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发布大暴雨信息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报信息,完善乡镇应急机制。发生突发地质灾害等紧急情况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隐患排查,主动避让。认真组织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聚焦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区、公路沿线、学校等开展全覆盖排查,做到不留盲区死角。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要责成责任单位迅速落实防治措施,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严格按照年报、季报、月报等填报规定,将辖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灾情和地质灾害预报等情况如实报告上级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作为刚性要求,在降雨来临前、发现成灾迹象及风险研判不清时,果断组织群众转移撤离并妥善安置,坚决做到“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风险消除前加强人员管控及避险安置点管理,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返回”。针对集雨面积较大、地质灾害风险高的山区沟谷地段,应适当扩大避险范围,打好转移提前量。进一步细化完善避险转移方案,加强避险转移路线复核和避险场所安全评估,特别是针对老弱群体要逐一落实避险结对帮扶措施,构建“院户联防”机制,确保避险撤离不丢一户、不落一人。针对高风险点位的受威胁群众,要采取集中安置、投亲靠友等方式,落实汛期长期转移避险措施。
(四)面向基层,宣传培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通过制作专题片、公益广告片,结合“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汛前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隐患点逃生演练务必做到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全覆盖,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隐患点逃生演练达100%,全面增强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五)健全制度,强化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及监测预警梳理核查,确保信息能第一时间准确传达,加强群测群防队伍规范化建设,及时开展宣传培训。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险情巡(排)查、灾害速报制度,统筹好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发生突发事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督促落实好各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巡查工作,对突发灾险情要及时准确上报。
(六)密切配合、加快实施。加快实施老城镇东关村西关滑坡治理工程进度,加强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执行率调度,统筹谋划好东沟壕滑坡治理项目的申报入库工作。
(七)完善方案、扎实推进。一是及时修订完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并加强演练,实现流程化、清单化管理,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做好应急技术支撑准备。要全面履行“全力防、配合救”的职责,加强同驻守专业队伍和技术专家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受威胁的人员等情况,提前做好应对突发灾情、险情准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迅速组织开展应急调查评估、会商研判和监测预警等工作,提出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落实落细受灾群众撤离安置管控各项措施,坚决避免因管控不到位造成人员伤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