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3070211020000183000000/2025111400000100 | 发布机构: | |
| 生效日期: | 2025-11-14 | 废止日期: |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部门文件 |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的 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加快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生态,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结合我县教育发展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核心环节,牢固树立“应用促融合、融合提质量”的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校园管理、家校协同等关键领域的常态化、深层次应用。着力构建“校校有特色、班班有场景、人人能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以智能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管理服务流程重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质量与个性化水平,助力构建更加高效、优质、灵活、精准的现代化育人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 2026年7月,推动6所试点校(合水一中、合水二中、乐蟠初中、西华池小学、三里店小学、乐蟠小学)形成 “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AI教育应用场景。实现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AI教学工具全学科全年级覆盖、课后服务AI项目全覆盖(每校至少1个AI社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账号活跃率超 90%、优质资源使用率达85%以上。搭建县级AI应用专家人才库(计划50人),培育县级AI教学能手200人以上、校级500人以上,成立1至2个县级AI教育名师工作室,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 “AI + 教学” 典型案例与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智能化水平,构建区域影响力的合水AI教育品牌。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AI课堂教学场景化应用,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
1.打造分学科AI教学应用范式。推动各学校结合学科特点编制《AI 教学应用指南》,明确各学科适配的AI工具类型与深度融合路径。例如语文学科侧重推广AI 作文批改、阅读理解辅助工具;数学学科引入AI 解题分析、逻辑思维训练;英语学科强化AI口语测评、虚拟对话应用,实现AI与学科教学精准对接。各学校(学区)每学期重点打造5节 “AI + 学科教学” 样板课程,完整覆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效果反思全环节。同步录制高质量教学视频,系统归档至校本资源库,助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速AI 融合教学范式的推广与迁移。
2.推进AI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合水二中、乐蟠初中、西华池小学、乐蟠小学率先使用AI 课堂行为分析系统,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个人学习档案,每月自动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并智能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与针对性练习,助力精准教学。逐步在其余学校推广此模式,确保60% 以上班级实现 “一人一策” 个性化教学覆盖。通过数据驱动减少无效训练,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有效提升学习效能,推动教学质量优化。
(二)强化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夯实AI教育应用基础
3.开展AI素养提升培训。依托 “国培”“省培” 等培训项目,组织校园长参与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重点提升其在 AI教育领域的规划设计与决策统筹能力,为学校AI教学推进夯实管理基础。县教科局每学期开展1次教师人工智能应用培训,按学科、教龄进行分组教学,精准匹配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培训中同步交流AI工具实操经验,梳理优秀实践并汇编成《教师 AI 应用案例集》,进一步扩大成果辐射范围,推动AI与教学融合常态化。
4.建立AI教学帮扶机制。逐步搭建县级人工智能应用专家人才库,计划吸纳50名成员,每月通过 “线上 + 线下” 结合形式开展教研交流,为区域AI教学提供专业支撑。各学校同步推行 “师徒结对” 模式,遴选骨干教师担任校级专家,通过听课评课、AI工具实操指导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提升AI应用能力。本学年末,力争培育县级人工智能教学能手200人以上、校级教学能手500人以上,成立1至2个县级AI教育名师工作室,并逐步探索建立跨校帮扶机制,推动区域 AI 教学能力均衡提升。
(三)推动AI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释放教育发展新动能
5.推动国平台常态化应用。电教股每月通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情况,对连续两个月排名后三位的学校,在全县通报批评,强化平台使用监管。同时,指导6所试点校探索AI教研助手、数字虚拟教师等前沿应用,重点打造 “AI 助教 + 实体教师” 双师课堂,针对薄弱学科开展AI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此外,严格把控平台使用质量,明确教师账号活跃率需超 90%、平台优质资源使用率需达85%以上,确保平台应用实效,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6.推广适配教学的AI工具。在全县学校推广智能备课助手、课堂互动分析系统及 AI 作业批改工具,明确要求教师每月使用智能工具开展教学不少于8次,且需留存教学设计、使用记录等资料以备检查,确保工具应用落地。集中收集整理教师工具应用案例,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选出20个 “优秀AI教学案例”。同步制作案例推广视频,在 “合水教科” 微信公众号发布,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县教师提升AI工具应用能力,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四)搭建 AI 考核成果展示平台,激发 AI 教育应用活力
7.完善AI教育应用考核机制。制定《合水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考核细则》,将AI课堂应用频次、教师AI素养提升成效、AI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度等核心指标,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与教师个人考评体系,以考核倒逼AI教育落地。每学年开展1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AI素养达标考核,每学期末开展1次学校AI教育工作评估,从硬件配备达标情况、AI 相关课程开设质量、AI应用实际效果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评估结果直接与学校评优选先资格、后续资源分配额度挂钩。强化评估导向作用,表彰一批在AI赋能教育教学过程表现优异的学校和个人,推动区域AI赋能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8.举办AI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各校开展 AI 赋能教学创新技能竞赛活动,围绕AI工具与学科融合设计、辅助教学课堂展示、教学案例撰写展开;此后县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须将AI技术应用纳入竞赛环节或评价标准,无AI元素的不予评奖。县教科局联合县科协、科技信息中心举办县级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竞赛,获奖作品推荐参加市级竞赛,优秀作品与案例在全县推广。适时举办AI教育成果展,设置学生作品、教学案例、试点校经验、教学创新技能竞赛成果展区,全面展示AI教育应用成果,扩大影响力。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筹备阶段(2025年8月)。各学校(学区)结合办学规模与学段特点制定《AI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教学、课后服务、管理三大应用重点,细化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座谈摸清教师AI应用能力,形成含软件应用、培训需求的 “一校一需求清单”,各校将方案及清单上交电教股。县教科局发布AI人才库选拔通知,明确AI应用经验、教学成果等选拔标准,组建县、校两级人才库,确定首批县级人才库成员。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5年9月—2026年3月)。9月至10月,分学段开展首轮教师培训,小学侧重编程启蒙工具,中学侧重学情分析系统与智能批改工具,确保教师掌握基础操作。12月起,在全县推广3-5款适配性强的智能工具,如AI作文批改系统、数学解题步骤分析工具。2026年1月至2月,县级人才库成员开展 “送教下乡”活动;3月,各校举办校级人工智能竞赛,择优推荐参加5月县级竞赛。
(三)总结推广阶段(2026年4月—7月)。各学校对照本校实施方案,从教学效率(如教师作业批改时长缩短比例)、学生素养(如AI竞赛参与率、学习兴趣提升度)、管理优化(如智能考勤覆盖率、安全隐患排查效率)等维度梳理成效,排查硬件维护难题、教师应用积极性不足等问题,6月中旬前提交电教股含具体数据、问题清单与改进建议的总结报告。县教科局工作专班提炼5类典型模式,编制《合水县 AI 教育应用操作手册》供全县借鉴。
五、保障措施
(一)营造浓厚氛围。合水教科微信公众号开设 “合水 AI 教育” 专题专栏,定期推送各校AI应用动态、优秀案例、教师心得及学生作品,要求试点校每月至少报送2篇素材,非试点校每月至少1篇。同时,邀请县融媒体中心对 AI竞赛、成果展等重大活动作专题报道,制作短视频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传播;择优在其中1所试点校组织1次“AI 教育开放日”,邀请家长进校园体验 AI 课堂,以此扩大社会知晓度,营造全社会支持 AI 教育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应用保障。广泛开展各类分层培训,同步建立县、校两级 AI 应用交流通道,通过线上交流群、研讨交流会等形式,促进 AI 教育应用成果共享。组建县级 “AI 应用专家团队”,每月深入2-3 所学校开展1次应用指导,现场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使用AI工具的实际问题,如软件操作故障、学科适配难题等,切实保障各项 AI 教育推进任务落地见效。
(三)加强督导检查。县教科局成立专项督查组,每季度深入学校开展一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专项督导,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多种方式,挖掘各校在AI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并在全县范围内宣传推广。对推进数智化转型工作迟缓、不作为、慢作为以及应用效果滞后的学校,将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学校主要负责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