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263000000/2024031300000014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4-03-13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政府文件 |
合水县2024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巩固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成效和构建“三元双向”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要求,为进一步明确2024年发展目标,确定建设内容,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全县奶羊、苹果、食用菌、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奶羊产业
(一)发展目标。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和“产业化带动、标准化养殖、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引领”的总体思路,以“繁育基地强种源、养殖扩群优奶源、助农增收壮财源”为主线,通过延链、补链、优链持续完善奶羊全产业链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奶羊“一县一品”产业健康发展。
(二)发展模式。坚持“以合作社为主体,以家庭农场、分散养殖户为补充,以繁育中心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分散养殖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互利共赢。
(三)重点工作。年内新引进奶羊1.1万只,通过投放优质种公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方式持续打造奶羊良种核心群。建设收奶站3个、乳品质量检测中心1个。在奶羊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建立技术服务中心。
1、新(扩)建养殖场(户)。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方向,发展50—200只家庭农场70个,200只规模以上合作社7个。倡导群众利用弃耕地、撂荒地和废窑旧庄发展10-50只规模分散养殖户220户。
2、生鲜羊乳检测中心建设。以秦直乳业现有实验室为依托,采购生鲜羊乳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所需的试剂试纸,由西农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生鲜羊乳检测中心1个,为全县奶羊养殖场(户)提供生鲜羊乳检测服务,同时对羊乳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3、5G智慧牧场管理平台。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搭建5G智慧牧场管理平台,在全县5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推广应用5G智慧养殖技术,通过智能饲喂、智能防疫、智能管理、专家在线指导等先进功能,将全县奶羊产业打造成集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于一体的智慧产业。
4、盘活闲置养殖场。对闲置养殖场,由所在乡镇通过招商引资、转型升级、打造养殖小区等方式,全力盘活闲置养殖设施。
5、养殖场补栏。对已建成存在缺栏问题的养殖场,由各乡镇负责指派专组专人,研究对策,督促落实,完成补栏任务,对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补栏任务的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补助政策。采取托养托管、按股分红、吸纳就业、贴息贷款、技术服务指导的联农带农模式:按照经营主体奶羊存栏量每50只,带动1户农户养殖奶羊10只以上(含10只),或吸纳1名群众在养殖场连续务工时间6个月以上,或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带动1户农户种植饲草2亩以上。经营主体必须达到联农带农要求即可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1.新(扩)建奶羊养殖场(户)建设补助
(1)贷款贴息:新(扩)建养殖场(户)和未享受贴息贷款政策的原有养殖场(仅限于补栏或扩栏),按照每只羊1000元标准,以银行贷款凭证为依据贴息扶持3年(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2021年养殖场贷款3年期满的,根据养殖场发展实际情况,可再延长贴息两年,第一年全额贴息,第二年按50%进行贴息。
(2)羊只补助:一是基础母羊补助。新(扩)建养殖场(户)提供调引羊只的检疫合格证明、购羊合同等证明材料,经乡村初验、由相关部门联合验收合格,乡村落地监管后,对一般户引进羊只(8月龄以上)每只补助1000元;对“三类户”引进羊只(8月龄以上)每只补助1500元。二是种公羊补助。购买县奶羊良种繁育中心8月龄、体重40公斤以上萨能种公羊,凭购羊合同,每只羊补助3000元。
(3)圈舍补助:新(扩)建养殖场(户)按照每只羊圈舍建设需2平方米核算,标准化羊舍建设每平方米补助50元,即每只羊圈舍补助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建设羔羊暖棚,配备消毒室、羊床、电热板(保温灯)、热水器、卷膜器等设施,每平方米补助50元。
2.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补助。养殖场新建标准化贮粪场,经验收达到环保要求的,按照养殖规模,贮粪场建筑面积进行分类补助(50—200只规模,建设面积20㎡—40㎡,补助0.3万元;200—500只规模,建设面积40㎡—100㎡,补助1万元;500—1000只规模,建设面积100㎡—200㎡,补助2万元;1000—5000只规模,建设面积200㎡—1000㎡,补助5万元;5000只规模以上,建设面积1000㎡以上,补助8万元)。对养殖场已建成的标准化贮粪场,未享受政策补助的按以上标准给予奖补。
3.养殖机械设备补贴。乳品加工企业、养殖场(户)新购羊乳冷藏罐、运输罐、巴氏杀菌机和挤奶设备,在规定名录内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予以补助,在规定名录外自购奶羊产业发展所需机械,按照购置价格的30%予以补助。
4.鲜奶奖补。养殖场(户)生产生鲜羊乳由县上认定的收奶企业以适时市场价收购,市场价格低于每公斤7元时,乳品企业收购价外不足部分由政府对养殖场 (户) 予以差额补贴。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建办羊乳收奶站,根据建设规模每个补助5—30万元。
5.创业补助。鼓励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建办养殖场发展奶羊产业,养殖规模50—200只,奖补1万元;200只及以上的,奖补2万元,大学生还可享受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岗前培训、非公经济就业等人社部门扶持政策。
6.人才培训补贴。鼓励养殖场(户)负责人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当年参加省级“头雁”项目并获得相关产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可享受培训补贴资金5000元;参加“中国乡村振兴创业者支持计划”项目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可享受补贴资金3000元;当年参加“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并获得相关农民技术职称资格证书的可按职称级别获得相应的补助资金(初级300元、中级500元、高级1000元)。
二、苹果产业
(一)发展目标。按照“稳面积、转模式、强管理、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核心(果园提质增效)、落实两个重点(郁闭园改造、标准园建设)、抓好五项工作(防灾减灾、技术培训、苹果保险、宣传推介、项目建设),依托3个重点乡镇(何家畔、板桥、店子)和26个专业村,全面提升现代果业生产能力,切实增加果农经济收入。
(二)重点任务。全年苹果低效园改造提升8000亩,建设提质增效示范园7000亩,推广防灾减灾技术4000亩,完成苹果保险28000亩,技术培训1500人,规范提升合作社5个,扶持家庭农场4个,在国内大中城市举办“庆阳苹果”推介会2—3次,设苹果直销窗口2个。
1、苹果树栽植。严格落实耕地“非粮化”的要求,积极引导优化果业区域布局,坚持“果树上山上坡,不与粮食争地”的发展原则,鼓励有意愿的果农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山地坡地积极栽植果树,推动苹果上山上坡,促进苹果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助推果农增收。
2、经济林苗木繁育。鼓励企业、合作社自主经营繁育特色经济林苗木10万株,确保县内经济林栽植所需苗木,形成小规模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
3、苹果防灾减灾。鼓励广大果农、合作社,搭建防雹网、安装防霜机。以提高果园花期防灾减灾能力,增加产量、提高效益。
4、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在吉岘镇、肖咀镇、太莪乡4个合作社进行采购果园机械设备,喷药机4台、开沟埋肥机4台、采摘平台机3台、除草机3台、果库叉车2台。
5、苹果幼龄园培育示范园建设。对近3年来新建的幼龄园示范推广拉枝、覆盖园艺地布、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通过推广实施幼龄果树标准化生产技术,使果园提前进入挂果期,提高示范园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6、苹果提质增效示范园建设。在涉果乡镇进行苹果提质增效示范园建设7000亩,主要推广示范在果园施用有机肥、高光效修剪拉枝、病虫害防治、树下覆黑色地膜、果树悬挂粘虫板、果园安装杀虫灯及诱捕器等现代化苹果管理技术。
7、分拣线采购建设。在吉岘镇西果苑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苹果分拣线建设项目:采购分拣生产线设备1套、建设选果机操作车间及地坪硬化2400㎡;在西华池镇陇东牧业有限公司,水泥地坪硬化900㎡、钢构大棚800㎡、钢筋混凝土水池、用电设施、采购分拣生产线设备1套。
8、高接换优补助。以全市推广的瑞雪苹果新品种为主,进行低效园改造6000亩,对各乡镇留存的幼龄园、低劣园、老化园进行更新品种,实现提早结果见效的目标。
9、经营主体培育。扶持苹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5家以上。
10、技术培训。计划培训果农1000人,其中果业技术骨干100人,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果农技能水平。同时,从合水职专定向培养的果树栽培班择优录取一部分学生,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11、政策性苹果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群众自愿参保的原则,积极动员果农参加政策性苹果保险(贫困户由政府补贴、非贫困户每亩缴纳36元)。
(三)扶持政策。采用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联农带农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苹果产业的带富能力。各经营主体必须达到联农带农要求后,方可享受补助政策。
1、苹果树栽植补助。“重茬建矮化密植园的农户,由县果业发展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建园,经验收合格后,重点补助苗木、土壤处理、立架系统、水肥、人工费,按4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以瑞雪品种建园的按5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非重茬建矮化密植园的农户,由县果业发展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建园,经验收合格后,重点补助苗木、立架系统、水肥、人工费,按2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以瑞雪品种建园的按2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
2、防灾减灾补助。对果农自愿搭建的果园防雹网,政府每亩补助3000元;安装防霜机的果农以实际采购价格的30%予以补助。
3、提质增效补助。对示范带动效应好、发展苹果产业积极性高的专业乡镇、专业村,优先安排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对示范园推广落实现代标准化管理技术措施,提高果园单产,提升果品品质,增加果农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4、高接换优补助。“幼树高接换优果园,重点补助接穗和人工费,乔化园按3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矮化园按1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乔化园嫁接瑞雪按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矮化园嫁接瑞雪按2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隔行或隔珠逐年间伐换优果园,根据改造株数折算面积,重点补助接穗、人工费和产量损失,乔化园按2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矮化园按2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乔化园嫁接瑞雪按2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矮化园嫁接瑞雪按3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全园嫁接换优果园,重点补助接穗、人工费和产量损失,乔化园按3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矮化园按3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乔化园嫁接瑞雪按35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矮化园嫁接瑞雪按400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
5、软体水窖。鼓励果农在果园建设软体水窖,按200元/方标准进行奖补。
6、扶持经营主体补助。达到《合水县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要求,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助(龙头企业带动50户以上(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0户以上),奖补标准为当年新增投资额的25%,最高奖补不超过200万元;合作社带动农户30户以上(脱贫户及监测对象5户以上),奖补标准为当年新增投资额的25%,最高奖补不超过100万元;家庭农场和产业大户带动农户20户以上(脱贫户及监测对象3户以上),奖补标准为当年新增投资额的25%,最高奖补不超过50万元。每个经营主体在同一年度内只能享受一次奖补)。
7、企业建办。通过招商引资建办果品加工企业,按政策向省、市、县申报财政补助。
8、苹果营销补助。采用订单收购、产品代销的联农带农模式,企业或合作社申请,经行业部门同意,在国内省会城市或相关重点城市设立标准化合水苹果直销窗口,且每年销售合水苹果500吨以上,带动农户20户以上,经验收合格,一次性给予20万元补助,直销窗口必须连续营销3年以上。
9、社会化服务补助。与高校和专家加强技术合作,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聘请陇东学院、庆城果树试验站等市级苹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每人每年补助资金3万元,为全县果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10、贷款贴息。采用土地流转、吸纳就业、技术服务指导的联农带农模式,果产业企业或合作社在银行贷款用于果产业发展的,带动农户10户以上的,县财政按同期银行基准利率进行贴息补助3年,贷款贴息部分每亩最高不超过1万元。
11、机械补贴。采用吸纳就业、技术服务指导的联农带农模式,企业、合作社因发展果产业购买国家、省、市农机具补贴目录外的农机具,带动农户5户以上,按照价格予以补助50%。
三、食用菌产业
(一)发展目标。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延链条、强科技”的思路,依托我县资源禀赋,以“三川两塬”(三川:县川(板桥—老城—蒿咀铺—太白)、固城川(固城—吉岘)、马莲河川(何家畔—板桥);两塬:西华池—店子—太莪塬、肖咀—段家集塬)为重点区域,坚持项目拉动、企业带动、产销联动,抓生产扩量提质,抓加工延链增值,抓销售拓市挖潜,全力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我县现代农业的富民产业。
(二)重点工作。2024年种植食用菌2000万袋(亩),其中:羊肚菌150亩,全年产量达到5000吨。
1、抓好基地建设。建设新基地,坚持外引内培,年内新建食用菌大棚360座,发展露地食用菌600亩,配套建设菌棒自动化加工厂,预冷库、灭菌车间、办公区等,新建食用菌生产基地4处。巩固老基地,鼓励扶持经营主体巩固提升赵楼子村、固城村、蒿咀铺村、师家庄村4处生产基地。扩大种植面,积极探索林下养菌、露地养菌等方式,动员农户以大棚和露天相结合的方式适度发展食用菌,力争全县菇农数量达到500户以上。
2、壮大经营主体。围绕产、加、贮、销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招引生产企业2家,扶持壮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家,探索推广“企业统一建棚、农户返租经营”“企业借棒、农户还菇”“企业统一供棒、订单保底收菇、农户建棚养菌”等经营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全链条发展。
3、拓展销售市场。依托庆阳市食用菌产销协会和县内协会团体会员资源优势,健全完善市场化销售体系,实行订单生产、保价回收。利用省内外农产品展销交易平台,加大食用菌产品营销推介。积极开展农超农企农校对接,畅通电商营销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扩大食用菌产品销售,增加产业效益。
4、强化技术支撑。建成集菌种研发、示范、推广、生产、加工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区1处。依托合水县高质量发展大讲堂,邀请省内外知名食用菌专家,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4期200人次。组织食用菌企业、合作社负责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和种植大户外出考察1—2次,学习借鉴食用菌生产先进经验,切实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
(三)补助政策。食用菌经营主体通过集中建棚种植、露地种植和林下种植,带动群众发展庭院种菌、玉米套菌,主要采取吸纳就业、订单生产、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资产入股、收益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农带农,具体为:经营主体至少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联农带农且每10万棒必须带动2户农户。各经营主体达到联农带农要求后方可享受补助政策。
1、新建食用菌大棚补助。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新建的标准食用菌大棚(长40米、宽8米带保温被或长40米、宽8米双拱双膜),每座补助2万元,补助资金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对村集体分红,连续分红5年,满5年后另行商定。对于种植户新建的其他食用菌小棚,每座按造价的30%予以补助。
2、菌棒补助。对于今年新引培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香菇每个菌棒补助1.5元,其他菌棒每个补助1元,羊肚菌每亩补助2000元;对于第二年享受补助政策的,香菇每个菌棒补助1元,其他菌棒每个补助0.6元,羊肚菌每亩补助1000元;对于已连续补助2年及以上的,不再进行补助。企业(合作社)补助资金一次性对所在村集体进行分红,具体分红比例由所在乡村商定。
3、机械冷库建设补助。对企业(合作社)新建机械冷库达到100吨以上的给予补助,具体为:新建100吨补助9万元,每增加100吨增加7万元(不足100吨按比例折算补助),最高不超过70万元。
4、菌棒生产设备及废旧菌棒综合利用补助。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年新生产菌棒达到300万棒的,新购买的菌棒灭菌、加工等设备,提供正式票据,按照全额的20%予以补助。对于有机肥生产企业购买的废旧菌棒加工生产线和相关机械、设备等,年处理废旧菌棒达到500万棒,经验收审核后,凭正式票据按购置价的20%予以补助。
四、瓜菜产业
(一)发展目标。按照“稳面积、提单产、保质量、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围绕三大区域(县川、固城川、马莲河川),落实四项措施(设施蔬菜巩固提升、高原夏菜扩面稳量、优质种苗集约繁育、高新技术组装配套),打造五大产区(板桥白黄瓜、老城黄瓤西瓜、马莲河川甜瓜、固城高原夏菜、吉岘多茬叶菜),构建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二)重点工作。2024年种植各类瓜菜10万亩,其中:高原夏菜5.35万亩、设施瓜菜1.85万亩(新增500亩)、特色瓜菜2.8万亩(西甜瓜0.7万亩、黄花菜1.8万亩、白瓜籽0.3万亩)。
1、稳步扩大基地规模。设施瓜菜,计划维修改造老旧设施大棚200亩、新建设施大棚300亩,新增种植面积500亩,持续巩固提升千百亩生产基地经济效益。高原夏菜,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终端市场”“农户分散种植,经纪人田间地头收购”的经营模式和绿色多茬高效栽培技术,扶持企业(合作社)扩大王昌寺千亩高原夏菜基地规模,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瓜菜,采取“企业订单种植+保底销售”和“公司+支部+农户”保价收购的模式发展商用白瓜籽;突出绿色西瓜、甜瓜品牌优势,引导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2、推广普及优质种苗。计划完成集约化育苗1000万株以上,其中:在何家畔镇铁李川、吉岘镇九顷湾、固城镇董家寺各建成年育苗量250—300万株育苗中心1处;在老城镇牧家沟、板桥镇锦坪、瑶子头、西华池镇唐旗各建成年育苗量50万株育苗点1处。
3、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蔬菜产销龙头企业1家,扶持壮大合作社5家,培育种植大户100户。
4、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年内引进名优瓜菜新品种20个以上;引进推广综合集成新技术10项;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菜农500人(次)。
5、落实设施瓜菜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群众自愿参保的原则,落实设施瓜菜保险1500亩,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补助政策。瓜菜产业采取吸纳就业、订单生产、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资产入股、收益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农带农,增加农户收入。各经营主体必须达到联农带农要求后,方可享受补助政策。
1、白黄瓜种苗补助。对于种植设施或露地白黄瓜的农户(合作社),经验收后每座(每亩)补助300元。
2、高原夏菜种苗补助。对于集中流转土地新建成高原夏菜种植基地100亩(含)以上的农户(合作社),经验收后每亩补助300元。
3、高原夏菜(露地蔬菜)基地有机肥替代化肥补助。蔬菜专业村和重点村集中连片种植高原夏菜100亩以上的,经实地验收确认后,每亩补助有机肥200公斤。
4、新建设施大棚补助。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建设施大棚(长40米、宽8米),每座棚按30%给予补助。
5、机械冷库建设补助。对企业(合作社)新建机械冷库达到100吨以上的给予补助,具体为:新建100吨补助9万元,每增加100吨增加7万元,最高不超过70万元。
五、肉牛产业
(一)发展目标。按照“育龙头、强扶持、创品牌、抓规模、促增收”的思路,坚持“自繁自育、藏牛于户”的理念,不断优化扶持奖补政策,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加快推进市场化发展模式,助推“小群体、大规模”分户饲养、整村推进的发展目标。2024年末,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1.2万头,持续构建“12344”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二)发展模式。针对全国活禽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为保护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从肉牛产业发展大局出发,按照“一心两点三化”思路(以“稳”为中心,突出“母牛扩繁”和“育肥见效”两个点,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迈进),采取项目倾斜、政策奖补、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模式,助推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转型发展西门塔尔等肉牛优良品种,推行“牛犊保护价”政策,招引龙头企业,延长肉牛产业链条,实现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家庭农场、养殖户等多方利益共赢。
(三)重点任务
1、立足实际推动市场化发展。结合肉牛市场持续暴跌和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发展目标,采取行政化推动和市场化运行的方式,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户)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需求,在县外自购良种肉牛,由政府推动逐步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形成市场化良性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养殖户积极性。
2、聚焦发展目标狠抓任务落实。围绕“段家集—肖咀塬、县川河、西华池塬”3个重点区域,重点培育4个肉牛专业乡镇,建成11个专业村,打造3个肉牛产业示范带。2024年计划招引龙头企业1个,新(扩)建200头专业合作社(养殖场)2个,50头家庭农场5个,发展一般养殖户1200户,新增良种肉牛2万头,繁育0.69万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1.2万头。
3、加快推进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申报争取各类肉牛产业发展项目,继续加大对景田牛农牧公司、丁振涛家庭农场、兴顺养殖合作社、德盛养殖合作社、何家畔北头养殖场、李亮家庭农场、王鹏养殖场等规模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扶持力度,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银行融资和政府投资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不断健全拓展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肉牛市场网络平台,不断延长肉牛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最大限度实现肉牛增值增效,带动肉牛产业发展壮大。
4、构建社会化和科技化服务体系。整合人员力量,把监督指导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加强培养肉牛后备专业人才和优秀技术服务团队,抓好肉牛春秋季防疫和配种服务工作,从严开展肉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定期深入养殖场(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服务专业、机制长效、运转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扶持政策。主要采取“投母扩繁、吸纳就业、土地流转、资产入股、技术服务”等联农带农模式,按照经营主体肉牛存栏量10%的比例(每10头带动1户)带动农户养殖肉牛(每户达到3头及以上),保障农户收入提高,对达到联农带农要求的经营主体可享受肉牛养殖奖补政策。
1、“牛犊保护价”补助。按照企业与农户签订的《能繁基础母牛采购协议》规定内容和时限要求,对2021—2022年农户在陇牛合乐购回的黑安格斯基础母牛,产下牛犊落实“牛犊保护价”政策。牛犊由农户向市场出售后,每头牛犊补助0.25万元。
2、贷款贴息补助。对2021—2023年农户贷款购牛的,按当年文件规定延续落实贷款贴息补助。对2021—2022年农户购牛贷款期满的,根据农户发展实际情况,可再延长贴息2年,2024年全额贴息,2025年按50%进行贴息。
3、自主购牛补助。2022—2023年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户)通过自行融资的方式,在县外自购安格斯和三代以上西门塔尔良种肉牛,经实地验收后,按1000元/头的标准落实补助资金。
4、“三类户”饲喂补助。2022—2023年发展的肉牛养殖脱贫户、边缘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在县外购买的安格斯和三代以上西门塔尔良种肉牛,经实地验收后,按500元/头的标准落实饲喂补助。
5、商业保险补助。对2023年投保商业保险的肉牛养殖户,按原标准(品种肉牛补助200元/头、本地品种补助50元/头)落实补助资金。
6、农机具购置补助。对2021—2023年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户)在农机具补贴名录以外新购置的农机具(铡草机、粉碎机、揉丝机、拌料机、撒料机、铲粪机等),用于肉牛养殖的,经验收审核后,凭正式票据按购置价的50%予以补助。
7、圈舍建设补助。2023年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户)新建或改造圈舍用于养殖良种肉牛的,经验收合格后,按原标准(3-30头(含)补助1万元;31-50头(含)补助2万元;51-100头(含)补助3万元;100头以上补助5万元;500-1000头(含)补助10万元;1000头以上补助20万元)落实补助资金。
8、社会化服务补助。2022-2023年第三方服务公司开展的人工配种、肉牛防疫项目,按原标准(150元/头)落实下剩的补助资金。
六、牧草产业
(一)发展目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改“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以奶羊、肉牛、肉羊产业基地建设饲草料需求为依托,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走订单种植加工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种加销一体化商品草生产供应格局。
(二)工作重点。全年新种紫花苜蓿5000亩、青贮玉米4万亩。完成玉米青贮25万吨,干储苜蓿及玉米秸秆6万吨。
1、优化产业布局。在肖咀—段家集塬、县川、固城川等区域,着力打造饲草生产示范带。在太莪乡建成千亩苜蓿种植示范点1个,在肖咀镇建成千亩青贮玉米种植示范点1个;在西华池镇、肖咀镇、太莪乡、板桥镇、蒿咀铺乡,各建成草业合作社1个。
2、打造专业乡村。将肖咀镇、西华池镇打造为饲草种植加工专业镇,每镇全年种植加工青贮玉米1.5万吨以上,培育发展专业村25个,每村种植加工青贮玉米饲草2000吨以上。
3、加强技术指导。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围绕玉米青贮、苜蓿种植等开展技术指导、新品种选育、科技示范基地打造和产供销信息服务等合作,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县畜牧兽医站成立技术指导组,重点从技术规范层面强化培训及指导,为全县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饲草料种植加工调制等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培训产业技术人员200人。
(三)补助政策。建立经营主体(草业合作社、饲草企业、养殖合作社)直接带动农户(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支持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务工、订单生产、委托管理、技术服务指导、饲草代销、保护价收购、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紫花苜蓿种植补助。2024年草业公司种植100亩以上、养殖合作社(场)种植50亩以上、养殖户种植10亩以上紫花苜蓿,每亩补助200元。
2、青贮玉米补助。2023年饲草加工企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场、户)青贮的全株玉米,按每吨20元落实补助资金。
七、品牌建设
大力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鼓励支持经营主体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申创驰名商标、“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企业(合作社)申报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或保持有机产品认证、续展绿色食品认证,每个绿色食品补助10000元,有机农产品补助30000元。
八、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县产业领导小组统筹抓促、靠前指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明确细化工作责任。建立“领导负总责、层层抓落实,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在推进上体现高水平、在落实上体现高标准、在效果上体现高质量。
2、强化协调配合,提升服务水平。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沟通,紧盯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服务水平,激活发展动能,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县农业农村局要认真履行产业发展牵头责任,组织落实好产业发展规划和检查指导工作。县自然资源局要做好经营主体用地审批和上图入库指导工作。县乡村振兴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安排基础建设项目,落实好各项补助政策。县水务、供电部门要协调解决好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县农机推广中心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程保障落实农机具政府补贴,最大力度支持发展。县农广校要积极牵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落实培训补助政策。县产业化中心要为申报绿色有机认证做好指导协调工作。县金融机构要用足用活政策,缩短办理周期,加快贷款进度,确保渠道畅通。各乡镇要紧盯目标任务,全面宣传动员,精准落实政策,加快工作进度,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3、强化宣传培训,注重典型推广。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优势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进行宣传。要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县上开展的各类培训、技术指导、交流学习,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变当前落后的种养方式。同时着力探索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培育树立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作用强的先进典型,推动形成竞相发展态势,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4、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按照县委、县政府把优势特色产业纳入2024年乡镇部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价范围内进行考核的要求,根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紧盯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通过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等方式,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季调度,年评比”督导抓促机制,及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提升工作成效,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